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义 《学理论》2013,(24):177-178
张爱玲,中国20世纪文坛上的天才作家,犹如寂静夜空中滑落的流星,璀璨夺目,光彩照人。张爱玲的作品在美的背后,潜藏着无尽的感伤感伤的根源在于张爱玲无意识中形成的"家"情结,这种"家"情结影响到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现象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最引人注目的话题,政治上既鼓吹激进革命又习惯消极出世、思想上既崇尚个性解放又推崇传统道德、文化上既译介西方新说又维护中华文明,艺术上既内容独抒性情又形式模拟因袭、生活上既放纵肉欲享受又守护灵魂纯净,苏曼殊集矛盾于一身,其挣扎以致最终归于无力,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躁动和迷茫。苏曼殊是感伤的,这种不同于浪漫的感伤有其身世、生理及心理的根源,并受时代政治的影响,进而表现为其独特的文艺风格、人生态度和文化价值取向。苏曼殊的感伤不同于拜伦式的浪漫,苏曼殊的人格结构是以东方文化为里,而以释、道和西方浪漫主义文化为表,他在情感上倾向东方文化,但又在形式上以叛逆的姿态表现出来。在“新”与“旧”之间的徘徊,造就了苏曼殊东方式的感伤。  相似文献   
3.
古典的芬芳     
琳子 《公民导刊》2010,(1):53-53
<正>一古典诗词里伤时感怀之作仿佛随处可见:"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这些诗句里透出的温情的感伤和清冷的喟叹,似乎对今天的人们已没有了"切肤之痛",然而那种至情、多感而温柔的情愫却很容易击中我们内心柔软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到了宋代,"扇"意象成为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无论通过"扇"为女性代言,还是借女性"团扇"之悲写不遇之情,还是直言"扇"写词人自己的惜别、怀旧或是寄寓之情,总笼罩着一层颇为感伤的情感色彩.这与"扇"意象本身的文化积淀及宋词总体的情感基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扇"意象在宋词中得到更深更远的发展,充满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不惑之年     
年过30以后,事业未"立",生活尤"惑",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焦躁与感伤了。焦躁在于,当"立"之年而不能"立",坐视韶华流去,徒增愧悔嗟嘘,回首往昔,顿然发现手中握着的青春只剩下一截短小的"尾巴";感伤在于,当"不惑"之时而不能明己、明理,常常自寻烦恼,暗叹世事难料,沉思之余,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比沈宝基的早期诗歌与缪塞著名的《四夜》组诗,发现沈宝基早期诗歌受欧洲“世纪末之子”缪塞的影响颇深,在沉郁、焦灼、幻灭相交织的精神痛苦中发出感伤主义的忧郁呻吟,诗歌总体特征表现为在悲伤的情绪和痴狂心理中塑造一种病态忧郁美。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尚无定论.本文对主要地位的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做了简明评析,并从白居易对唐玄宗的态度、唐玄宗在大唐臣民中的影响、唐玄宗晚年生活的不幸三个主要方面,对<长恨歌>的主题作了个人理解,认为<长恨歌>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李隆基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无奈伤感的情绪.  相似文献   
8.
感伤     
<正>好久都不曾晚上出门了,也极少抬头看那美丽的夜空了。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没有宁静的心,就看不见夜空的美,也听不到夜空的倾诉。"短时工作的忙碌使我忘了时间的流逝,只感觉到累。夜晚,送爱人回家后的途中,猛然  相似文献   
9.
本文先简要分析了杜牧李商隐之前托物寓怀诗的发展状况及成就,指出杜牧、李商隐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接着从三方面分析二人诗歌的审美特色和成就,首先从同中有异中阐明李杜诗中的悲剧审美特色,其次分析了二人时在处理情与理,物与我,形神关系上所表现的差异,是造成二人托物寓怀诗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指出李商隐在这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最后分析了二人创作思想及人生态度对其咏物诗创作风格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认为杜牧托物寓怀诗审美特征是感伤中的旷放,李商隐托物寓怀诗是执着的悲情.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的感伤倾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创伤性的体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缺失性体验,形成了一种潜在而固定的心理结构.如果说感伤记忆主要带有个人色彩,那么边缘体验则更多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伴随着国家危机和社会的急剧转型,现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被快速边缘化,这是现代感伤生成的一个深层因素.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感伤还与中国的现代性追求紧密关联.现代性的建立过程,也是传统价值和美感不断受到冲击的过程,当传统的美感正无可挽回地远去时,挽歌般的感伤情调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