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惊世骇俗的<洛丽塔>中的人物充满了童话色彩.通过探讨该小说中的人物特色,可以判定,经典童话中的人物受到了戏仿,现实与想象达成了对比,小说呈现出非现实的因素及魔幻与美的气氛.  相似文献   
2.
邓社民 《法学论坛》2006,21(6):99-104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视频短片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人们对著作权合理使用与侵权的争论。本文认为《馒头血案》是独立作品,并且是合理使用产生的作品,而不是戏仿作品。对于戏仿作品应当在著作权法中给予合法地位,以保障数字环境下新的作品创作形式,繁荣文学艺术。但《馒头血案》完全符合著作权法第22条之(二)的规定,属于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合理使用作品,不存在侵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馒头血案"为讨论基点,从版权的视角分析戏仿涉及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戏仿是人们利用网络对熟悉的各类事件、问题、人物和作品等进行大胆夸张或具有讽刺意味的重新定义和解释的一种方式.探究网络戏仿的合理认知心理基础有助于发掘其语言运用的本质.本文从联想、类比、完形三个角度分析了网络戏仿的认知心理基础,并指出除此以外,注意和记忆原则,语言经济原则,中国人重意合的认知心理方式也是网络戏仿在中国得以普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郑凯琳 《前沿》2012,(16):77-79
滑稽模仿(parody),也叫做幽默嘲讽或戏仿,最初作为一种文学手法,是指以幽默、滑稽和讽刺的方式,刻意模仿他人现有的作品以达到嘲弄讽刺的效果.在著作权法领域,由于其具有明显的文学创作手法特性,滑稽模仿的运用在知识产权法领域主要突显在著作权法中.实际上在国外,与著作权案例相比,滑稽模仿在商标法方面的案件的适用显得更为平常与多见,同样原理亦可应用于商标法,然而滑稽模仿的立法与司法运用在我国商标法中并无涉及,这实为商标法制度上的一大缺失.本文主要从与著作权法中的滑稽模仿出发,通过案例来探讨其在商标法中的适用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6.
刘彬 《求索》2012,(1):207-209
摹仿是镜像式的再现,与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原则不谋而合;戏仿借用,修改,超越原物,其严肃性,批判性和对个体风格的张扬展示现代主义审美原则;伪戏仿被认为是消解了批判性的中性戏仿,是自恋式的文本游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反对形式和热衷语言试验的精神。摹仿、戏仿、伪戏仿作为非裔美国文学的三种创作范式,见证了非裔美国文学从初始的稚嫩到慢慢成熟,从最初的寄生到后来的自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切入点,细谈了网络戏仿作品的相关内容及对其加以保护的一些建议。网络戏仿作品应当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其作品的权利人也应当享受到相关的权利,但是由于该类艺术形式的特殊性使其又从属于原作品,所以对戏仿作品的保护必须提到的合理使用制度。网络作品的管理是现今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个难点,对网络戏仿作品进行研究也是管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马潇 《中国版权》2022,(2):21-27
伴随著作权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制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其与作者享有的专有权利之间的冲突不容忽视,较为典型的是戏仿问题.戏仿是否构成合理使用,一直有争议,戏仿者的权利内涵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变革性使用规则的确立为戏仿构成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立足国内合理使用制度及戏仿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谷海慧 《理论学刊》2007,13(12):117-121
当代史剧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历史剧创作的取材角度与艺术方法。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历史剧创作热潮及理论论争中,"失事求似"的史剧观念得到确立并被付诸实践,这一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老风流镇》的出现,预示了史剧观念由客观化向主观化转换的突变,而90年代以来重构与戏仿历史的剧作全面登场,则宣告了历史剧思想与美学传统的嬗变。由此,主观化叙事遂成为历史剧创作的普遍倾向。  相似文献   
10.
刘浩然 《学理论》2013,(8):176-177
著名文学《小世界》是戴维.洛奇"校园三部曲"之一,既是戴维.洛奇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又是他小说研究的热点,也是其写作特点的体现。在这部小说中,戴维.洛奇深刻揭露了虚荣心造成的人性的背离与异化,嘲笑和讽刺了名利、情欲等价值目标的荒诞与虚无。从戏仿的理论出发,解读《小世界》,分析戏仿在文本《小世界》中的应用及效果,分享并验证这部作品的艺术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