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慧蓉 《理论月刊》2006,(11):80-82
本文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国家和地区的自主创新状况,解剖了自主创新的缺乏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关键内因。我国目前与当年东南亚国家情况非常类似,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自主创新制度选择给出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总共预计10集的《中国好声音》才播出了一半左右,就聚集了超高人气,成为吸金利器,当之无愧地坐上了今年夏天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头把交椅。国际范儿的舞台设计、原装荷兰《The Voice》版权引进,超强的制作班底,巨星导师的脱口秀——每一个卖点都闪耀着“大牌”的光芒,媒体称随着《中国好声音》的引进,中国选秀节目进入了大片时代。  相似文献   
3.
4.
彭其 《新东方》2010,(4):67-7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当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培育何种民族精神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理性和健康发展,既有“拿来主义”的主张,也有立足于本土的考量。但是民族精神的产生并不是无根的浮萍,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曾经倡导“拿来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等,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拿来”(引进技术)这方面我们下功夫很大,做得很好,而对拿来以后怎么办的问题考虑不多,以为技术引进后用起来就完了,而忽视了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问题。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受制于人,与拿来以后怎么办的问题解决得不理想有直接关系。有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枣阳市北城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坚持把创建学习型机关摆在突出位置.围绕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学习新方式。通过实行“1232”(即一人来讲课,每人说两句,三人来答试,两人来点评)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变“八股”课堂为“活跃”论坛,变“拿来主义”为自编自导自演,变“填鸭式”为“开发式”学习,有效激活了干部思维,增强了学习实效。  相似文献   
7.
辛鸣 《新湘评论》2020,(1):10-13
制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部灿烂的人类制度文明史。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不断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产生、发展、兴盛、消亡,既有的制度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谢幕,新生的制度又顺应时代潮流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过程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进行伟大创造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主观主义拍脑袋想出来的,更不是“拿来主义”从别人那里照抄照搬过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正>首先,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角度去看,为什么我们要提出现代国家治理?中国对于现代国家的认知,最早是从现代国家的成就所入手,看到它经济的繁荣、技术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公民的文明以及现代国家国力的强盛,我们需要来学习。学习最开始是"拿来主义",富国强兵、洋务运动。但是之后发现,仅仅拿来并不够,这些东西的运行背后还需要一套制度,然后我们开始进行制度的变革、改良、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对成功,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经济改革成功有三条根本的经验:第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完美的理想设计出发;第二是循序渐进,不断试验,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地推动体制转型;第三是拿来主义,非送来主义,也就是说,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以我为主,绝不盲从。这种成功的思路也可以大致勾勒  相似文献   
10.
<正>80年前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稍念过点书的人大概都读过。先生谈了当时中国人的"送去主义",并主张和强调"拿来主义"。那么,外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是否也注重"送去"和"拿来"呢?最近,读美国的中国近代史专家史景迁的著作《改变中国》和《大汗之国》,对此颇有些感触。在笔者看来,《改变中国》体现的就是西人的"送去主义",而《大汗中国》论述的则是西人的"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