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3篇
中国共产党   65篇
中国政治   114篇
政治理论   34篇
综合类   6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以后诗评家一方面承认李诗与杜诗共为唐诗最高典范,另一方面又时常贬抑冷落李诗.李白诗歌成就、诗坛地位与李诗学研究状况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并非是由于李诗缺乏审美价值,而是与古代诗学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直接关联.把诗的教化功能当作诗的首要之义,注重于诗法诗艺中评判诗人的作诗功夫,在开宗立派中学问化而不是审美化地承传诗歌,这是导致李诗评价在后世跌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反思道德理想主义,又时刻警惕陷入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养成一种对社会发展、对历史目的、对道德理想、对个体的冷静、辨证的思维方式,承认人和世界的不完善性,实实在在地关切个体作为现代性国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生成,关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当权利、利益,提升全体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义务,不以德代法,发育现代公民道德品质生长生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空间,乃是走出道德理想主义,又不陷于道德虚无主义的基本路径。这对于现实中的个体生命,对于我们民族的健康生存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贾谊承传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所以,他的美学有伦理美学化、美学伦理化的特点。同时,贾谊继承了道家的本源—本体论,并将道家的本源—本体论与儒家的伦理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得“美”也具有了本源—本体性。虽然“美”具有本体性、内在性,但是,贾谊认为,后天的教化、学习对“美”的最终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精神之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扣林 《理论月刊》2004,(11):57-59
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本质特征之一熏也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熏因此熏能否弘扬和培植民族精神熏发挥民族精神的支撑、凝聚、教化功能熏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礼乐教化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汉代礼乐教化观的复兴以陆贾、贾谊为代表,在礼乐教化的目的上,继承了孔孟的"仁义"思想;在具体的教化措施上吸收了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董仲舒通过阴阳五行化的自然天道观论证礼乐教化的合理性,实现了礼乐教化观从"人性论"向"天道观"的转型,最终由《白虎通义》进行总结,实现了礼乐教化的法典化。其结果有助于国家"大一统"政治秩序的实施,却在一定意义上压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改变了先秦儒家礼乐教化观自然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6.
康巴地区作为信奉噶玛噶举教派的传统藏区,其绘画艺术实质上就是宗教性质的,无不体现着噶玛嘎孜画派的教化功能,即尊卑长幼有序的礼仪、扬善惩罚恶的道德观、普度众生的人文关怀功能。在当前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发挥该画派原有教化功能,主要涉及传统价值的保存、传统价值的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磊  张媛 《中国检察官》2013,(13):78-80
一、传统"无讼"法律文化概述及其产生的根源解析"无讼",是相对于诉讼而言的,"无讼的直接含义是没有或者说不需要争讼(诉讼),引申为一个社会因没有犯罪而无需制定和实施法律或者虽有则搁置不用。"[1]中国传统的"无讼"法律文化观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出于阶级统治的目的,使民不争,维护社会的安定,而培养的一种法律意识。该法律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总得来说在于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和儒家"德主刑辅"的立法思想,而架起它的物质基础则是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方式的组成部分,道德教化历代王朝统治者没有做到很好,但是,道德教化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毕竟是适应的.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渐改变,传统中国的道德教化体系无法与近代文明对接.如何走出传统德治教化的窠臼,恰当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风俗是儒家政治和道德学说的重要概念,以教化为根本手段的风俗之治是古代中国政治治理实践的重要传统。风俗之治是德治主义政治逻辑下必然的问题导向、目标诱惑和路径锁定。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区别于古代风俗之治的关键,在于实现从道德本位的儒家政治哲学范式向权利本位的现代政治哲学范式的转换,政府作为法治公正的提供者而不是社会道德风俗的直接塑造者,克制正俗的权力冲动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社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治理中如果出现道德失范、法治失控的状态,则可能导致关乎到社会安危、国家存亡的严重后果。经过道德和法纪的规范,失范的道德可以恢复正常,失控的权力可以制于笼中。只有让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相辅而行,让道德和法制手段兼施,才能推动国家治理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