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锐 《现代法学》2013,35(4):47-61
唐代判词是中国古代法律智慧的结晶。一些用骈文写成的判词,修辞考究,形式优美,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一些学者认为其是"堆垛故事之浮词"。经考察发现,一些优秀判词并非如此,华丽外表之下有着丰富义理,这与评判唐代判词的标准有很大关系。一篇优秀判词首先要观点正确,其次要合乎法律,此外还要合乎逻辑、言辞优美。只有这四者比例协调,才能形成好的判词。以"刑狱门"为代表的唐代判词符合上述原则,因此,并非"徒有其表"。唐代判词还非常注重法律论证,论证结构非常复杂,普遍采用中国传统辩证论证方法,即"双证"方法,亦即理证与事证相结合、正面证明与反面证明相结合、演绎论证与模拟论证相结合,一阴一阳,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表明,到唐代,我国古代法律思维已经逐渐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2.
法的精神即为法意,法意之司行即为流转。法意流转大别为逻辑演绎与类比推理两种风格迥异的模式。逻辑演绎主张以言敛意,在语言的地基之上以"方以智"的风格诠释法意流转,重"一"。类比推理强调言不尽意,以"圆而神"的风格艺几性地流转法意,尚"多"。方则易执,欠缺圆之神妙;圆则善变,差强方之智识。方圆互补是不通透的方智理路,立足于人性解放之上的自由变更才能真正实现法意流转的方圆无间之道。这正是法意流传的现象学解答。  相似文献   
3.
增强尊法意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增强尊法意识会助推法治社会的形成;缺乏尊法意识将会阻碍和延缓法治社会的进程;长期的封建专制政体、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实现司法独立的难度、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法律没有得到普遍的服从、权利救济渠道不畅通、人情社会等因素成为尊法意识形成的障碍;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尊法意识氛围;要加快法治社会建设,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尊法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国民参与司法是现代司法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社会和谐和促进司法公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察审查会制度和裁判员制度作为日本国民参与刑事审判程序的两个最重要的制度,虽然被日本司法改革审议会的专家十分看好,但时至今日,国民仍不感兴趣。究其原因,除了国民理解和接受这一制度需要一个过程外,维系这一制度的根基也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5.
李剑 《学理论》2009,(19):115-116
我国学者对法意识的研究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特点,但在强调法律意识所具有的社会性的同时,并没有能深入的研究法律意识在个体意识层面上的形成机制、功能结构等问题。忽略了法意识的内在向度。从而使得法律意识的理论范式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与明晰性。  相似文献   
6.
丰仕琪 《求知》2014,(3):44-46
<正>法治是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集中阐述,还特别提到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党代会的报告,是对依法治国基  相似文献   
7.
文奕 《法制与社会》2010,(1):104-105
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反垄断法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竞争,反对任何不合理的、没有法律依据的限制竞争行为;保护竞争、维护自由竞争的结果就是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反垄断法好比是“导航人”,它将中国规模经济导入一个正确运行的轨道,在有效竞争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8.
9.
法意是古代法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宋代是法意这一概念特别受到重视的历史时期,它对于缓和司法过程中法律与人情的冲突,达到法律与人情的平衡,起了重要作用。在宋代,法意概念本来为法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却没有被后人所把握,其湮没无闻的原因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西盟佤族法文化堪称原始法的典范,被国内外人类学家称为"人类原始社会的活化石",受到广泛关注。解读西盟佤族原始法文化的原创性将帮助我们反思现代法治进路的多元性和发展方向。文章试图从社会文化中研究原始法。一方面,通过对采访笔录、传说和历史叙事诗的考察,探寻原始的法意识和原始制度文化,试图从文化持有者的角度去理解西盟佤族法文化。另一方面,笔者又站在佤族文化圈以外,从"观察者"的角度,运用法人类学体系下的概念、范畴和术语,对西盟佤族社会的权威、规范和秩序进行分析、考察,进而理解原始法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关系。在行文中,除了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分析、评价外,还运用法人类学的"案例方法",借助一些典型性案例,真实展现西盟佤族法文化的原始特征和智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