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153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241篇
政治理论   50篇
综合类   9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民初政治的失败,引起一系列反思,不同的反思在历史上留下不同的轨迹。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和民初政治的特殊视角,在造就其革命理论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重大偏差,造成历史发展的曲折。今天的改革是历史逻辑的回归,是要完成前人未竞之事业。只有将革命理论和改革开放置于历史逻辑之中,才不至于偏离历史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曾桂林 《湖湘论坛》2007,20(4):52-54
1904年长沙开埠通商是近代长沙城市空间演变的开端.商埠和租界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长沙城市经济的发展,由此在清末民初形成了新的经济空间,并导致长沙城墙的拆除,出现了公园、广场、商业建筑等新式的公共空间,从而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形态与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3.
尤陈俊 《法学》2012,(12):41-54
近代中国人与西方律师制度最早发生实际接触的事例,至少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而1860年代以来更有外籍律师在中国的租界内执业,其后也不乏国人聘请外籍律师为其办理事务。晚清时期的不少报刊,亦透过其涉及律师的一些报导,在社会中扮演着观念启蒙的角色。近代中国律师职业在国法层面的正当性,直到清末正式颁行《法院编制法》(1910年)时才最终确立,而专门颁布单行法规对律师制度予以规范,则更是迟至《律师暂行章程》于民国元年(1912年)颁行之时。对晚清民初律师职业和律师制度之发展史的细致梳理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在近代中国所确立的始终只是一种"阴影下的正当性"。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了明清以来盛行的恶讼师形象刻画之影响外,还在于律师制度初建之时,职业准入实践方面的宽滥,不可避免地导致产生恶马害群之弊,进而影响到这一新职业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4.
湟流在前,凰山在后。乐都素乃文化之乡,历来名士辈出,清末民初的谢善述为其一。从乐都凤山书院走出的谢善述,在五四运动时期。开了河湟地区白话文普及推广的先河。谈及乐都名士谢善述。我省地方文化学者李逢春先生赞誉有加.他说:“谢善述一生命运多舛.但他矢志于教育.在青海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张永生 《政府法制》2012,(15):48-48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出生于1857年的辜鸿铭一生获得过13个博上学位,他曾这样概述自己的一生:“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在民国时期,辜鸿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学贯中西的他被人称为“清末怪杰”。  相似文献   
6.
张新民 《学习月刊》2012,(10):26-27
自晚清民初以来,报刊在启蒙宣传、文化建设、思想传播和社会变革中都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建设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者陈平原指出:“整个二十世纪,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然后结集出版的。一个人从没有发表过诗.突然出了本诗集.这种情况有,但不多。这是第一。第二.所有的作家多多少少总跟报纸、杂志有关系,好多本人就介入了报刊的编辑业务。第三,报纸、  相似文献   
7.
作为清末变法修律的技术性官僚,沈家本提出的改革措施,可谓亘古未有,开创了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先河。对沈家本修律的贡献,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对其司法改革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思考。本文主要以司法改革为切入点,对沈家本的司法改革措施加以论述,提出对当前司法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八大处趣谈     
李新乐 《前线》2013,(5):93-94
又到春暖花开时,前往八大处踏青赏景自是不错的选择。八大处因分布着八座寺庙而得名。其最早名叫“三山”。清末民初,“三山”以存八个寺庙而称“八大刹”,俗称八大处至今。民国时八大处的面积广大:东到杏石口,西至满井村,南到虎头山南坡,北至青龙山顶的福惠寺。  相似文献   
9.
套色木刻水印,磁青纸而,一函六册线装。其收北京各纸坊中的清末民国初诸画家作的优秀笺画三百多种。1933年北京菜宝斋初版印百部,版权页上有鲁迅和郑振铎的签名;1934年再版也印百部,签名都是写好后木刻印的。卷首有鲁迅先生和郑振铎先生分别所作的《北平笺谱序》  相似文献   
10.
清末北京城市治理和治安立法是依法治市,实现城市治理法治化的新尝试,可谓中国城市治理和治安法制模式的现代化启动。从法律文本分析入手,对清末北京城市治理法规的结构、渊源及其社会基础等相关问题在制度层面进行探讨,可以反映北京城市治理和社会治安法律制度的实际变迁。可以说,该时期的有关立法尝试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法制建设活动,在推动北京城市治理初步迈向法制现代化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及其后来城市立法样式及法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