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统战干部劳动价值的特点 统战千部的劳动价值与行政管理、技术千部的劳动价值相比,具有以下不同的特点:1.隐蔽性,统战工作本身就具有隐蔽性,有些“政绩”不宜宣传,给人的印象工作成效慢,其作用和地位不易凸现。2.潜在性,是指某一种思想一但被人接受,不仅在平时工作中反映出来,而且在人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响,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潜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日益严重。表现出“隐匿性”、潜在性、失控性和巨大的危害性等特征。“留守”经历对儿童有终身的影响,极易造成其心理异常并形成反社会人格。并且与其日后的犯罪有高度的关联性。从调查结果看,留守儿童多为“问题儿童”,具有很高的犯罪率,比非留守儿童高出近11个百分点;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被害人,并出现恶逆变;不同家庭结构的留守儿童其犯罪行为有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力量的不断增长,宗教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扩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也更加凸现。因此,深入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宗教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宗教对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各种影响,尤其是充分认识宗教对农村社会稳定的潜在的隐性的消极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农村宗教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这对维护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特别是及早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侦查错误     
段蓓玲 《行政法制》2005,(4):48-49,52
一、侦查错误的性质 侦查错误具有哲学上错误的一般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表现在主体的特别性,内容的限定性,质量的饱和性,还有一点就是侦查错误存在的潜在性。  相似文献   
5.
侦查就像是一个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侦查错误的复杂系统,这些错误在整个侦查过程中带有着潜在性的特点。充分了解侦查活动作为一项特殊的认识活动的本质属性,深入分析侦查错误的发生原因,并在各个侦查阶段中依次对犯罪信息进行细致地分析,以便及时地发现、承认和纠正各项错误,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侦查错误的发生,保障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是政协履行主要职能的基础和依据。搞好政协的专题调查必须做到:选准题目,摸清情况,注重质量,讲究效果。一、选准题目。政协要从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与发扬自身优势的最佳结合点出发,进行调研,献策。一般来说选题要围绕以下五点:(1)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政协能够抓得了、搞得好的的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2)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3)能够发挥政协联系面广、位置超脱、人才荟萃等优势的宏观决策问题;(4)党委、政府应当解决而一时无暇顾及,而政协又力所能及的问题;(5)尚未引起党委、政府重视的潜在性"冷点"问题。对于那些力所不及、抓不透、搞不好的,或党委、政府正在抓的,以及目  相似文献   
7.
中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在事业上处于成熟和上升时期,另一方面在体质和生理功能方面却处于减退和下降时期。这一升一降的矛盾,形成了中年人患病的三个特点:突变性、潜在性和诱发性。中年人必须对自己的身体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平时要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对常见病、慢性病要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同时要加强自我保健,做到戒懒惰、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为各项检察业务的开展提供政治、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其价值有不容忽视的四大特点,即隐蔽法、潜在性、持久性、约束性,研究这些特性对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转换意义重大。本文仅就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转换的途径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之紫砂记中有个县官叫宋达安,自诩"宋龙图",为图清官之名,定下规矩,凡告官者须送匾,而且视匾额的大小、词义的好坏来定官司的输赢,当听说钦差巡查时,竟办起了匾额陈列展,其贪名之心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陈倩 《中国司法》2012,(8):107-109
新闻侵权的产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面对日益壮大的新闻媒体愈加“力不从心”,媒体自主性获得“新生”;而在市场经济中,无形的市场力量使媒体重心倾向以“星、性、腥”等“猎奇”内容来获得“注意力经济”。加之新闻时效性、客观性与新闻工作者主观意识的“不自主带入”性,新闻侵权案件日趋增多,媒体败诉率更是高达60%。2003年1月28日,《辽西晚报》在锦州“麻将案”中以“侵害杨某名誉权”为由败诉;2009年12月31日,李庄诉《中国青年报》及其记者名誉侵权一案也以媒体败诉告终。怎样规避新闻侵权?又怎样解除侵权对新闻媒体的困扰?鉴于不同类型新闻有其特殊的报道对象、特殊用语等,本文将从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出发对新闻侵权的潜在性表现作出具体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