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前期的思想家王充 ,是一位唯物主义者。王充做过小官吏 ,一生受豪强地主的排斥和压抑 ,较接近和同情人民大众。他性恬淡 ,不贪富贵 ,不慕高官 ,不迷信鬼神。他用了三十年的心血写就了在我国思想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论衡》一书。《论衡》总结了东汉时期自然科学的成果 ,继承了荀况、韩非的唯物主义思想 ,高举“疾虚妄”的旗帜 ,对当时风行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思想作了有力的揭露 ,对已取得独尊地位的孔孟儒学也展开了批判。王充否认富贵贫贱与操行贤愚之间的联系 ,认为富贵之人未必才高德重 ,贫贱之人未必智薄德寡 ;他驳…  相似文献   
2.
鸟语空山     
王充闾 《辽宁人大》2006,(10):48-48
说是山庄,其实只是一座三层小楼,里面住了我们三四个人,而且是暂时的。它经年累月,阒寂无人,像一个孤悬在大树桠权上的鸟巢,遗落于辽东山区绿涛翻涌的林峦深处,淹没在喧嚣如潮的鸟噪虫吟里。  相似文献   
3.
王充在传统“德位是否相称”的问题意识下,提出自己的“逢遇”论,将君子、士人的政治际遇诉诸于偶然性,批评了时人“贤人可遇,不遇,亦其自咎也”的狭隘观点,并以此来为自己政治上的“不遇”提供解释。王充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进行了一定的揭示,并反映了传统士人在政治命运上的被动性和不确定性,具有积极的思想史意义。但王充将君子、士人的政治际遇归结为偶然性,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实际政治中的谋略、情势等因素。另外,王充也没有提出对于君主专制及用人体制的反思,反映了他自己对君主仍然抱有幻想和期待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龙倩 《长江论坛》2015,(6):85-90
董仲舒在发展天人感应学说时所采用的宗教神秘主义方式,发展到后期逐渐与谶纬相结合,导致了封建迷信的泛滥。而天人感应论者所人格化了的、有意志有目的的"天"便成为了种种虚妄祸福观的保证。因此,为驱除弥漫在东汉社会意识领域的神学迷信之风,以"疾虚妄"为己任的王充从天人感应的核心思想——感应论、灾异谴告说、祥瑞说三个方面对"天"进行了理性主义的解构。  相似文献   
5.
在“辩即逻辑”的传统研究模式中,王充的“论说”被等同于形式逻辑,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论说”理论,具体探讨了“论说”的性质和作用,具体论述了关于“论说”的四个要求,王充的“论说”与形式逻辑的“论证”虽有一定联系,但又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6.
对于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古人已有认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是汉朝哲人王充的论断。近代英国学者培根也强调了同样的观点:“知识就是力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王敬平 《前沿》2007,(4):223-225
王充的“命”论大有宿命论思想的色彩。然而,正是他偏激的“命”论思想使我们看到王充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和对权贵的蔑视;对专制主义用人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对人生命运不公平的抗议。因此,透过王充的“命”论思想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汉代知识分子的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8.
黄丽峰 《金陵法律评论》2005,(6):146-150,157
王充、王符、仲长统对汉代士人唯圣人之言是听、轻信盲从以及盛交游、逐名利、阳奉阴违等行为的批判,勾勒出东汉一代士人的负面形象,重申并弘扬了"士志于道"的士文化精神,对后世乃至当代知识分子均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地  王冬艳 《人民论坛》2011,(11):216-217
王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东汉时期敢于直言批判神学迷信思想的教育家之一。他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在与当时僵化繁琐的学术风气斗争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育目标——培养鸿儒。王充的鸿儒观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时至今日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王充的士人论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士人际遇论, 对“文吏”与“文儒” 的评价、对四种儒士的划分及对“鸿儒”的推崇等。王充的士人论表明他对士人才能与德操的重视, 对创作之才的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