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孟文化发展至汉代,儒家文化便失去了它的"根本",汉儒们把儒家附会以谶纬迷信,使得孔孟文化有形无质,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王弼便提出了他的"名教出于自然"的教育哲学思想.在王弼的哲学概念体系里,道、自然、本无等概念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德、名教、情等概念都是作用论意义上的概念.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正是从这个体用论意义上提出来的.王弼从这一体用论出发,进一步探讨性与情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他著名的"以性统情"、"圣人有情"的性情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王弼与郭象在本体论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异同来比较研究二人的自然观。王弼哲学上的核心思想"以无为本"是立足于本体论而建立的。而郭象则对本体论进行了消解,认为自然而然才是万物的本质。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王弼主张自然的即是合理的,名教本于自然。而郭象则主张合理的即是自然的,名教出于自然。着重论证了"合理即自然"到"自然即合理"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叶介甫 《传承》2010,(10):43-43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8日,朱德接见王弼时说:"中央决定全部航空干部分批进入东北,接收、搜集航空器材和人员,利用可能条件建立航空站、航空队、航空学校,训练航空骨干,为建立人民空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余树苹 《求索》2010,(3):117-119
王弼的圣人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圣人体无”与“圣人有情”。“体无”突出了圣人的玄性,“有情”则彰显了圣人的人间性。“无”为体,“情”为用,“无”是“自然”,“情”亦是“自然”,体与用的圆融,恰在于此。在王弼的圣人观中,体现的是魏晋士人将文化正统与价值追求融合的努力。外儒内道所导致的结果是,对圣人的关注由外在转到内涵,“圣人”不再是只有公共意义的摆设,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有性的个体。这是王弼的独创,也是时势使然。  相似文献   
5.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客观上有利于改善民生的主张,认为社会治理中应当顺应人的本性、应当减轻刑罚等社会规范形式对人的残害和束缚,以及节制个人欲望等。其中的许多观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弼在具体讨论"有"、"关系"之前,首先认定的是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具有规律性及统一性的理性立场,并不能以"贵无论"来定义其本体论思想。同时,"无"概念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也并不是一存在概念,而是属性概念。王弼只是用"无"来称谓不可命名的"道"、"一"的属性。对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再研究,对合理定位"魏晋玄学"的整体学派属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弼“得意忘言”论蕴含丰富的诠释学思想.关于“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论述,体现出读者主导观.王弼摆脱汉易庞杂的象数语境,援入玄学语境,借语境间的转换和融合,阐发新义理.王弼探索出一条发散型诠释模式,建立起魏晋时期经典诠释的规范.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开创了以义理释易的先河。然至汉代,易学背离了这个方向,汉儒解《易》着重象数,走进了神秘主义的死胡同,大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至魏,王弼解放思想,以孔子义理学说为宗注《易》,革去汉代象数之学,使人们破除迷信,把自身的能动性视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力量,开拓了“人的解放”的新境界,在历史上倡导了一次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9.
王代芹 《党史文苑》2012,(13):43-47
1925年秋,中共江西地方党组织选送13名同志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中,永修县的同志就有4人。他们是:王经燕、王弼、袁赋秋和夏建中。这一行四人于10月24日从上海乘苏联货轮出发赴苏,同船的还有向警予、李立三夫妇、沈泽民、张琴秋、王稼祥等人,开始了他们的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生涯。永修留苏四学生,有的为革命牺牲,有的曾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有的不知所终,命运和结局是多样的。王经燕: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0.
公元三世纪的中西方思想界,随着玄学与基督教的兴起,出现了一股解经热潮。中国以王弼等玄学家为代表,提出"得意忘言"的方法来解读典籍,融合儒道思想;西方则以奥利金等教父的释经最为活跃,主张对圣经采用"寓意解经法",会通两希文化。从文化会通的视角来看,两者在背景、语言观、思路和影响等方面都有共性;解经文本的语言也因思想会通而体现出张力性与对话性。通过比较互参,有助于深入认识两种思想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