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66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祖国宝岛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台湾除了加强经济上的殖民掠夺之外,还大力推行殖民文化,始终把殖民文化当作霸占台湾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
由戚俊杰和刘玉明主编的<勿忘甲午>丛书,以强烈的开拓精神,缜密的思辨逻辑,从不同的视点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了甲午战争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历史,具有深刻的警世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政府昏庸、外国侵略、内战连绵,中国海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和发展.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只有各类舰艇 120余艘,总吨位不足 7万吨.而且舰艇普遍吨位小,质量差,服役时间长,其中吨位最大的"海圻"号巡洋舰排水量只有 4300吨,已有近 40年的舰龄.而这一期间,日本海军的实力却迅猛发展,到 1937年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海军实力已接近美英,共有舰艇 308艘,其中仅大型舰艇就有:战列舰 10艘、航空母舰 6艘、水上飞机母舰 5艘、潜水艇母舰 7艘、巡洋舰 37艘、驱逐舰 104艘,总吨位达 120余万吨,拥有舰载和陆基飞机 1000余架.中日海军实力悬殊极大.面对强敌,弱小的中国海军保持与发扬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传统和民族气节,与强大的日本海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篇章.  相似文献   
4.
王先勇 《世纪桥》2005,(5):70-71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以战败国的身份付给战胜国日本2.3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偿,这相当于当时清朝国库3年的财政收入。靠这笔钱,日本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军火工业和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5.
2014年8月在大连市召开了"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在"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议题方面有一些新特点。一方面,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在以两国政治关系为切入点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经济交往、思想文化、计量分析等新的视角,使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影响的研究趋向多维化。另一方面,研究理论与方法亦呈现多样化,由于该议题涉及近代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因此围绕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影响的研究,除使用传统的实证史学、比较史学等方法外,还多运用现代化理论、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理论进行了交叉研究。此次会议展示了国内学界有关甲午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处理当代中日关系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进入19世纪之后.随着西方产业革命的逐步完成,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本国经济发展需求.急于开辟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攫取高额利润。当时非洲、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已经沦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这个地大物博、尚未受到世界殖民浪潮全面冲击的东方大市场,开始成为它们的主要入侵目标。(一)英国当时是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在列强侵华活动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早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政府就有迅速侵入中国市场的强烈欲望.曾先后派遣马奥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来华,要求中国增开通商口岸、减少进口税收、允许英国公使驻京、…  相似文献   
7.
付杰  戴丽艳 《世纪桥》2000,(5):56-57
爆发于朝鲜国土、战火漫延到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及澎湖列岛和台湾的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日军丰岛突然袭击到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历时8个多月。由于清朝国势衰微、后党专权卖国,结果导致了战争的最后失败。但是清朝广大爱国官兵却不甘屈服,进行了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军事抵抗。其中参战的黑龙江军队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浴血奋战,英雄辈出。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就记载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史实,本文据此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代史叙述上有一误区,即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提并论,其实更接近明治维新的是清末新政,后者才是中国版的"明治维新"。但就甲午战争而言,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才有意义,因为在这场决定中日国运的大战中,日本全然战胜而中国全面失败,结局惨痛,令国人难以释怀。百多年来,后人也许要问:同样被西方列强用炮舰敲开国门,同样在屈辱条约下向西方学习,同样的努力、同样的时间段,为何结果会如此不同呢?  相似文献   
9.
蒋金晖 《求索》2014,(7):168-171
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看好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指挥者冯子材,曾两次力荐其率军抗倭,作为挽救败局的后备军。但由于光绪帝的迅速主和,加上派系矛盾以及冯军行进迟绥等原因,冯子材所率粤军最终滞留江南,未能北上赴援。  相似文献   
10.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