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竹盛 《廉政瞭望》2012,(10):32-33
“他们也许没有显赫的职位,也许没有骄人的财富,也许没有星光逼人、日进斗金的荣耀,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他们的努力。”2004年,时任湖南省交通厅副厅长的陈明宪获得国内桥梁科技界最权威的“茅以升桥梁大奖”,湖南一家主流媒体发表了评论员文章《陈明宪,值得仰视的人》一文,如此描述陈明宪,将他列入“值得仰视的人”之列。  相似文献   
2.
2012年5月,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模型首次在北京科技博览会上亮相。这一亮相,立即引起了国内外海洋科技界的关注,也引起了海洋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3.
郭向远 《中国监察》2012,(11):38-39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几代科技工作者坚持爱国奉献,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建设国家、造福人民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在人民群众心中赢得崇高荣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坚持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特别是面向新时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明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支撑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日前,90岁的吴良镛院士和92岁谢家麟院士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分别追平和打破这一奖项的年龄纪录。两位高龄学者一生为科学技术发展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继续面对我国科技界最高奖项“白发苍苍”的尴尬。笔者认为。国家最高科技奖不是“终身成就奖”,而是代表了政府对于科技的扶持.如果中青年学者能在创造黄金期.获得国家级认可肯定.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更能催生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曾经说过,拨乱反正实际上是从1975年就开始了. 1975年,第二次复出的邓小平从中科院<汇报提纲>入手,抓科技界的拨乱反正,可惜随着他再次被打倒而受挫.1977年8月8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表历史意义深远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指引我国科技界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大月刊》2010,(9):44-44
数十名副教授、教授竞聘学校的一个处级岗位,许多有潜质的青年科学家刚刚崭露头角就成了所长、院长……近年来,官本位思想在科技界日益泛滥,"研而优则仕"的现象日益突出,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8月9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7.
钟岷源 《南风窗》2010,(8):79-81
<正>产业的对接,并不是单方受益的事,对接对方的同时,也为自己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放大自己的优势,应用别人的优势,这是产业对接的本质所在。2010年3月6日上午,福建省科技奖励大会在福州举行,省政府拿出3800万元重奖两位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30位"杰出科技人才"。获奖者分别从省委书记、省长的手中接过了80万元奖金和一部价值30余万的商务车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正>在围绕"十二五"北京科技发展规划开展协商议政工作中,市政协科技委员会面向科技界、科协界委员发出了"我为‘十二五’规划献一策"的倡议。委员们积极响应,纷纷从各自专业领域的角度,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界非常重视纳米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纳米领域涌现了很多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整体研究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纳米发电机和压电电子学两个领域,中国在国际上是领跑者山东省大小的海面积产生的电能便可满足目前全中国的总能耗,而干分之四(0.4%)的海平面面积发的电就能满足全世界用。  相似文献   
10.
近日看到一则有趣的研究成果: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进化》(Evolution)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在非洲一种卷尾鸟和一种画眉鸟之间反复上演着"狼来了"的故事。这种卷尾鸟自己并不寻找食物,而是经常飞到画眉鸟寻找食物的区域,大声发出有天敌逼近的危险信号,吓得画眉鸟纷纷丢下食物飞走,卷尾鸟便坐收渔翁之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