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1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38篇
工人农民   46篇
世界政治   10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2篇
法律   1656篇
中国共产党   1004篇
中国政治   1548篇
政治理论   333篇
综合类   98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444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500篇
  2010年   444篇
  2009年   492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让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对手“让位”,湖南女子王丽(化名)竟通过雇人向竞争对手的水杯内投放冰毒并向警方举报其吸毒的手段,意图让对方受到相应法律处罚而被取消录取资格,以便自己被递补录取。该案件情节曲折,堪比影视剧。  相似文献   
2.
3.
机动侦查权是检察机关侦查权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保留必要性来看,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和公安机关的侦查权均不能取代其法律监督的宪法地位。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机动侦查权的适用范围做出了限缩,机动侦查权在司法活动中运用的频率偏低。其原因是,检察机关机动侦查权在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要求下存在适用边界不明、启动程序繁琐、机关职权划分不明等问题。在明确《刑事诉讼法》对机动侦查权的功能定位是适时监督、寻求个案正义的前提下,通过划分机动侦查权适用的具体范围、简化机动侦查权的启动程序、确立检察机关启动机动侦查权的主导地位等路径对检察机关机动侦查权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病人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生,医生应该是病人的亲人。”他视病人为亲人,为了使每个病人能够健康生活,他倾注了满腔的热忱和毕生的心血。40余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呼吸临床一线,与患者呼吸与共,用他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守护着众多呼吸道患者的健康,用他的精深造诣,拯救了数以万计危重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6.
牛伟宏 《理论前沿》2006,(16):23-24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本文对这种考试内容、方法的科学化与如何完善制度及考核标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坚持辩证性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就成为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本刊邀请河北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振峰教授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晚清的科举制促进了晚清帝国的社会流动 ,后科举时代萌发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重生 ,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作为前现代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的科举制与当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其内涵和外延具有相似性和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10.
诉讼法学界关于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争论是针对法律事实的认定标准所产生的分歧,但是,争论并没有跳出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形式与实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要探究法律事实的形成,必须重新考察诉讼活动的性质,进而实现分析进路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换。法律事实建构论的提出就是这种分析进路转换之后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对法律事实建构论的限度保持必要的警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