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韬养斋日记》中确实证实徐艺郛到了小站,而且受到了比较好的接待,但由于日记的字里行间没有标注标点,仍然是无法证明徐艺郛是否真正见到了袁世凯。留下的,还是悬疑。一百多年前发生的"戊戌政变"是一场突发事件。作为突发事件,事后是很难讲清这一系列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因为事情的发生不是严格按照事先预定的计划来执行,所以不可能存有系统的档案资料。由此近一百二十年里,前后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事件或改革,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身影。近代的中国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面对国家的危难,对政治,他们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对教育,他们提出了改革方案。中国的教育原本完全排斥西学,后来开始一点学习,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了对西方全面学习,中国的教育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在重庆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位异乡人应该被铭记。一百年前,在中国由古老迈向近代的关键里程上,他是维新运动的一个火炬手;而重庆,是他维新、创业的一个重要舞台。他,就是宋育仁。早期改良主义者甲午曾创惊人之举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四川富顺人。幼年不幸,5岁丧母,11岁丧父。后随伯父到  相似文献   
4.
维新运动时期 ,维新派创办了近百所新式学堂 ,以培养“兼通中西学说的维新变法人才。”在这些新式学堂中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的万木草堂 ,谭嗣同的时务学堂以及京师大学堂 ,这些学堂在办学目标、道德修身等方面具有开拓性 ,为近现代大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刘向上 《湘潮》2016,(4):153-158
一、缪伯英的家庭背景缪伯英1899年10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枫树湾(现开慧镇飘峰山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缪芸可,1898年就读于岳麓书院,29岁中秀才。受维新运动的影响,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主张兴办新学,致力于"教育救国",尤其重视妇女教育问题,曾供职于湖南教育司,1911年自费赴日本考察日本现代教育概况,1912年与学友饶柚汀合作在长沙县东乡麻林桥黄家老屋创办长沙县第一女子职业学校,开设了  相似文献   
6.
马勇 《各界》2012,(11)
康有为手里的“衣带诏”虽说不是原件,但也绝对不是毫无来历的谎言,更不是康有为的捏造。清廷尽管一再斥责康有为在海外招摇撞骗,但从未明确认定这份“衣带诏”为伪造,是赝品。  相似文献   
7.
2003年2月号《书屋》,有一篇署名萧武的大作《反抗革命:晚清宪政改革再认识》(以下简称“萧”)。我真诚地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阅读中常常激发我的联想,这联想凝聚为一个题:《慈禧太后抓“改革”》。因此,本并非萧严格意义上的评,更多的是由萧引发的联想。  相似文献   
8.
<正>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56岁。2月17日,北平、上海两地同时举行公祭活动。对于梁启超的离去,国民政府的态度非常冷淡。梁启超早年一度与孙中山关系密切。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成立"保皇会",试图营救光绪帝,以恢复变  相似文献   
9.
通过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历史过程的分析,文章认为是戊戌变法促进了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京师大学堂是维新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戊戌变法前后湖南维新运动中精英集团的分裂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冲突状况.湖南维新运动是一个原本富有共识的官绅集团在民族危机面前自新和自救的努力.引起这个官绅集团分裂的直接原因是伴随着省政要员的更换和一批文化新锐的到来而出现的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维新运动的急进尤其是科举改革的启动导致了文化权力以及与之相伴生的社会政治权力的急剧倾斜.在这个过程中被侵犯和面临被淘汰的旧精英于是联合起来,利用意识形态工具和各种实际措施对维新事业展开猛烈攻击.这个事例通常被用来说明湖南地域文化的特性,但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它呈现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