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学界在明清词学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以明清为断代的词话史研究尚未出现,对明清词话编撰的全面研究亦存在不足。从编撰动机来看,有资闲谈、备遗忘、立宗开派、助填词、互为标榜、追名逐利、为学问、宣扬文学观念、彰显郡邑文化等九种。由于明清词话的产生源于不同的编撰动机,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编撰类型,归结起来又大致可分为原创撰述型、汇辑抄录型、增删修订型三类。  相似文献   
2.
早在21年前的1991年,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即这样评价宋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一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里说的是词。画,何尝不是如此。宋涤的创作正在进入这一境界,而他正值生命和创作的旺盛期,他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20余年过去了,以山水画大家著称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宋涤,不仅创立了"彩墨"国画技法体系,近日还创作完成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其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境界"说。然因其本人在论著中并未对"境界"作详尽阐释,"境界"一词被给予了各种解读。本文将从"境界"之审美形式、审美尺度及生命内涵的角度出发对其加以诠释,以其进一步深入去理解"境界"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4.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中的一些语词,相关字、词典或未见收录解释,或义项缺漏,或彼此解说分歧,或诠释未必妥帖而有进一步辨别阐明之必要。以陕北方言为依据对此类八个语词的意义或义项及相关注释问题进行讨论阐发,提出己解,并与《汉语大词典》的相关收录、释义情况进行了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6.
赵丽萍 《青年论坛》2006,(2):130-133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20世纪早期最杰出的文学批评之作。王国维具有知情皆胜的才情、文哲兼备的学养、中西贯通的识见,《人间词话》融会了他的这些优长,成为他的代表作,在篇章结构、概念拟定、命题推演中兼具诗情哲理,是一部哲思与才情汇成的华章。  相似文献   
7.
李小兰 《理论月刊》2010,(3):122-124
学界研究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存在重理论内涵("说什么")轻批评文体("怎么说")的倾向。本文从批评文体的角度进行观照,认为它们的文体皆是王国维自觉批评意识下的主动选择,指出《红楼梦评论》的颇受指摘与《人间词话》的备受赞誉与它们使用的文体密切相关,并从正面比较和反面假设中揭示词话这种传统文体具有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做"大学问"的"三个境界":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个境界",道出了做"大学问"应秉持的求知态度和科学精神。窃以为,但凡做大学问者,皆离不开学习;但凡学习者,无一不从读书始。故"小学利养性,饱学成大器"。鉴此,读书也可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男儿须读五车书"。  相似文献   
9.
唐圭璋先生所纂《词话丛编》,为当代治词学者案头必备之要籍。然中华书局于 80年代出版此编时 ,唐先生年事已高 ,无力亲自校点 ,书局乃不得不另请其他学者代庖。由于校点难度较大 ,校点者功力有所未逮 ,故错误丛出 ,亟待纠订。此文专就该编第二册清王奕清等《历代词话》中较严重的句读及标点错误加以辨正  相似文献   
10.
陈廷焯著撰《白雨斋词话》,扬弃浙西词派,发展张惠言、庄棫之旨,提出“沉郁”说。在晚清词学界,其说可与王国维的“境界”说及况周颐的“重、拙、大”说鼎足而三,故陈氏当堪称说词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