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3,(33)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善于在外交场合通过"赋诗言志"来表达立场、传递信息;或者通过"赋诗言志"对外交事务发表观点、表达立场,这种外交话语方式,我们称之为"诗赋外交""。诗赋外交"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燕享之礼"。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6月9日上午,"辽宁省楹联工作会议"在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三楼会议室举行,省楹联家协会及全省各市楹联学会的领导及嘉宾共28人出席了会议。辽宁中华文化学院院长、辽宁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王本奎,辽宁中华文化学院机关党委书记、辽宁省楹联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万世杰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3.
李华 《理论月刊》2009,(6):136-138
建安文学出现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其中,动物赋也呈现出"符采相胜"的风貌.三曹以及七子中的王粲、陈琳、阮玙、应玚等均参与了创作,其中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动物赋的作家.题材方面,鸟类赋大量出现,具有殊质、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动物常被吟咏,同题共作现象突出;表现内容方面,摆脱两汉动物赋载道讽喻的体物模式向楚骚抒情传统回归,"兴志而赋",重个体意识的表达,物我关系浑融;语言方面则体现出华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李荣宏 《党建》2014,(3):51-51
正从江西省奉新县城出发,沿着西北方向行进63公里,便来到五梅山下的桃源村。这个秀美山村不仅景色迷人、民风淳朴,而且有着丰厚的客家文化和禅宗文化底蕴。山村一直延续着题诗作赋的文化习俗。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学历高低,都能不拘一格,出口成诗。村里人家结婚喜庆,男女老少都热热闹闹吟诗书联,展示自己的才华。整个山村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2008年4月,几位诗词爱好者在这里组建了五梅山农民诗社。诗社成立当初,社员只有29名,如今已发展到150多名,其中有8名加入江西省诗词学会,16名加入宜春市楹联学会。现在周边6个乡镇的诗词美丽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朝鲜半岛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相似的文化积淀、相同的文学体式,以及诗赋外交这一极富特色的外交模式,都为朝鲜使臣在明朝的文学交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又都是富于才学的文臣,有能力与明朝的皇帝、大臣乃至一般文士进行广泛的诗赋唱和及作品交流。双方的文学交流,对增进相互友谊、解决两国间出现的政治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闲话朋友     
如果统计一下诗赋词颂中有关人们之间关系的主题,“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肯定是坐了头把交椅,“谁言寸草心”的亲情排行老二,“海内存知己”的朋友友谊大概可以当个季军。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因为此三者是人类基本社会关系的体现。 无论中外,有关“朋友”的记载几乎是与文明的起源同步的。《论语》劈头第一句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希腊神话里也充斥着类似伊阿宋和他的金羊毛远征的朋友们的故事。在中国,朋友一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流传下众多佳话,例如“管鲍之交”、“桃园三结义”、“管宁割席”等等。事…  相似文献   
7.
诗二首     
正~~  相似文献   
8.
饮食男女     
日星河岳,赋物象形,兵刑礼乐,饮食男女,于以发为文章,形为诗赋。——(清)叶燮《原诗·内篇上》一直都觉得"饮食男女"这个词该是个偏正短语,而且在用于推崇"饮食重要"的方面,杀伤力应该不亚于那句脍炙人口的"食色性也"。至于真正的词性究竟是怎样的呢——然而就算不是吧,但作为一个热爱美食的人,还是愿意一厢情愿的这样认  相似文献   
9.
“忙时把锄耘田,闲时迎风赋诗”。在余姚市梁弄镇上至九旬老翁,下至十几岁的小孩,很多都能写诗,许多父子、母子、亲家、兄弟等同为诗社社员。老百姓日常结婚、祝寿、乔迁、相聚、送别等事务和节庆时都少不了用诗歌、楹联的形式来表达感情,既高雅又文明。  相似文献   
10.
王卉 《理论导刊》2005,(9):93-94
在科举出身的诗赋大家范仲淹和王安石主持的“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中都有改革科举的主张和内容,而其中又都有明显的贬抑诗赋的倾向。这种看似悖理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迫切地需要一些洞悉儒经之大旨、掌握治世之大才的“贤俊”,以革新政令、摆脱社会危机,但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则无力承担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