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53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81篇
各国政治   205篇
工人农民   168篇
世界政治   33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16篇
法律   1754篇
中国共产党   7019篇
中国政治   7809篇
政治理论   2424篇
综合类   3493篇
  2024年   240篇
  2023年   1419篇
  2022年   723篇
  2021年   754篇
  2020年   783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663篇
  2014年   1774篇
  2013年   1539篇
  2012年   1797篇
  2011年   1538篇
  2010年   1396篇
  2009年   1472篇
  2008年   1621篇
  2007年   1239篇
  2006年   1511篇
  2005年   855篇
  2004年   578篇
  2003年   608篇
  2002年   786篇
  2001年   630篇
  2000年   498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将正式开幕。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办公所在地的首钢园将打造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的新地标。下面,随着本刊编辑的足迹一睹这座由百年钢厂改建的现代化园区之貌。冬奥组委办公所在地一首钢园在北京市长安街西延线,通往首钢园北区人口之处,便可看到一座力与美结合的钢铁艺术品--新首钢大桥。  相似文献   
2.
3.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产业发展的新型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发展的集聚化和产业竞争力的高端化。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来看,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工业化的逻辑。坚持工业化逻辑就是要防止过度去工业化,从新兴产业的新动能培育与传统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两条路径入手,以新型工业化、再工业化、继续工业化及工业现代化为基本逻辑,在坚持把实体经济做优做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核心动力,进而构建我国新时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工业化逻辑的实现需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作用,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动能;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培育未来新产业的发展;完善支持体系,创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赵琬微 《半月谈》2021,(2):63-64
在天安门东南约20公里处,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原是北京市大兴区一所再普通不过的学校,近年来却成为异军突起的黑马。2020年,该校有80余名学生参加高考,本科率达98.7%,而当时这批学生的中考成绩在区里均排1300名以后。该校校长王教凯说,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是让先进的教育观念可操作化,让每个孩子在丰富课程中个性化成长,保持生命状态的生机与舒展。  相似文献   
5.
治安学专业课程应科学合理构建课程思政框架,应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回应时代之需、把握专业之要、锻造育警之魂。  相似文献   
6.
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就是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7.
8.
熊秋良 《求索》2022,(1):22-29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生动实践在于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这条道路的解析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从探索的进程看,体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容量扩充看,呈现了从局部到全域;从区域发展和总体布局看,彰显了发展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展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新方案和新实践,凸显了与西方不同的指导思想、价值立场和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学界分别用"课程系统"和"教材"这两个理解对象区分"课程理解"的广狭义虽简单明了,但这种区分稍显粗糙。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混用现象和弊病都与之有关,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广狭义背后的理路没有理清。"课程理解"是教育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概念,是研课程、讲课程及学课程绕不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作精细分析。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哲学原理上,广义"课程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课程;狭义"课程理解"从教学认识的角度达到课程理解。在理解的方式机制上,广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抽象(经验入)及演绎(先验入)思维,产出课程的概念以及课程观;狭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理解—解释思维,产出课程文本语言的意义及认知模式。在理解取向方面,广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价值层面;狭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主客观层面。在理解的影响因素方面,广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学科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及实践问题等;狭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解读方式及文本载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