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原则: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原则就是道德教育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坚持主体性原则是道德教育过程和规律的必然要求 ,然而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偏离了主体性原则 ,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迷和失效。坚持主体性原则 ,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要做到 :逻辑起点和主线———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 ,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 ;现实途径———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氛围保证———用交往重建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珺 《理论月刊》2003,46(11):140-142
当今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低迷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烁性有极大的相关,为了扭转这样局面,必须切实关注道德需要对个体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并把其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动力和主要归因。  相似文献   
3.
见死不救、见倒不扶,一时间关于道德危机的讨论显得苍白和无奈。文章主要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状况中存在的某些个案看当今社会中"普遍不敢扶老人"这一现象,结合"人格结构与选择"理论分析老人摔倒"普遍不敢扶"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以调解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4.
吴云 《前沿》2007,2(4):76-78
道德信仰的生成机制与人的需要、情感等密切相联。主体的道德需要是确立道德信仰的原动力,主体的道德情感是确立道德信仰的价值指南,道德人格的形成标志道德信仰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道德通过"何以可为、何以勿行"的教化发挥着规约"心灵秩序"和"构筑精神寓所"的功能.现实社会中,道德链条中以道德需要为首因的德育环节本真的遮蔽,直接导致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也成为制约社会层面公共道德水准的重要成因.本文立足当代德育"吊诡"困局,在重梳道德需要内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探究了开掘道德需要介入道德准备律、凸出情感常数及融浸"注错习俗"的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现教育中,大学生个体道德需要的匮乏是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大学生道德需要匮乏,从外部机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高校大学生道德需要匮乏与当前我国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欠佳有着密切关系;与传统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游离于大学生生活实际有着密切关系;与现实道德教育中不能正确处理大学生个体道德需要与基本需要的关系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长生 《唯实》2009,(8):74-78
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活动的目的,可将其分为为己、为他和为己与为他相统一这样三个层次。为己层次是基础层次,使个体道德需要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可能;为他层次是提升层次,使个体道德需要与他人道德需要、社会道德需要得以互动和沟通;为己与为他统一层次是整合层次,使个人道德需要和他人道德需要、社会道德需要实现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动态平衡和统一。  相似文献   
8.
道德需要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精神需要 ,具有主体性、价值性、自律性和超功利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人性看人的道德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总和,它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两个方面,前者使人的道德需要成为必要,后者使其成为可能。人的道德化是人性的客观要求,人的道德需要是人性的证明,它使人表现出更富有人性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上下推行"八荣八耻",大兴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形势下,2006年6月3日,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举办的"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论坛"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召开。在论坛上,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畅所欲言,展开了深刻热热烈的讨论。本刊撷取了部分大会发言和书面发言的精华,以笔谈的形式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