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晔 《法制与社会》2010,(26):166-167
颁布"限塑令"的初衷是将经济手段用于调节人们的环境行为,从而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在农贸市场由于其政策执行上的现实困难,从而使"限塑令"成为一纸空文。影响"限塑令"实施的相关因素主要有:政策本身制定的不完善,管理上的多头领导,塑料袋可替代品的局限性以及公众的环保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20,(5):69-80
"限塑令"历经长达十多年的执行期,政策效力减退趋势明显。以修正后的"模糊—冲突"框架为基础,构建政策属性分析维度,以中央政府以及省、市、县等三级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当政策经由中央政府传递至省、市级政府时,政策模糊性上升、冲突性下降,执行模式趋向试验性执行;当政策传递至县级政府时,政策模糊性下降、冲突性上升,执行模式趋向政治执行。政策模糊性变化所造成的信息交流阻滞、公众参与不足、基层简化治理,政策冲突性变化所带来的以政府管制为主的政策手段、倒错的激励结构以及下沉的执行压力,均体现了以压力型体制为制度基础的集权式执行方式,"限塑令"执行阻滞机理深刻嵌入在环境威权主义治理的政治逻辑与内在张力之中,帮助"限塑令"走出阻滞泥潭需要矫正各级政府的认知与行为。  相似文献   
3.
李亚威  黄荟宇 《学理论》2010,(24):23-26
限塑令”是国家针对超薄塑料袋的环境污染现象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政策,通过对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限塑令”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各类零售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执行缺陷,消费者的反响也有所不同。结合公共政策方面的理论,我们得出了影响“限塑令”执行的诸多因素,包括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问题及政策以外的因素。针对以上问题,从完善政策本身、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限塑令”有效执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今年1月8日颁布“限塑”通知,到6月1日正式实施,“限塑令”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在大部分学者都普遍关注“限塑”的环保效应时,应从经济角度出发,分析“限塑”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可能影响“限塑”成效的经济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限塑”成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已经走过的2013年,既有诸如“常看望老人”这样的新法规出现,也有限塑令、垃圾分类之类的老制度继续推进,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在这一年中,仍有一些法规制度未能“整体着陆”,其中有的规定部分得到执行,有的规定在部分场所得到了执行,也有的规定基本没得到执行,形同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6.
限塑令失灵     
张筠  薛玲  陈郁 《当代工人》2011,(15):7-8
睁一眼 闭一眼 到今年6月1日,限塑令正好满3年,但在全国很多菜市场和路边小商贩那里,超薄塑料袋的使用又大举抬头,并广泛用于装食品或果蔬。  相似文献   
7.
限塑令”实行以后,越来越多的顾客渐渐习惯了去超市带上自己的购物袋。与此同时,也有不少顾客“看上”了超市散装食品区一卷卷免费提供的食品袋。为防止免费食品袋“流失”,郑州有部分超市为食品袋卷轴上了锁。  相似文献   
8.
低碳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制度体系的建立,如何确立低碳政策制定的核心原则及设计模型是建立低碳政策体系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限塑令”的制定和实施为低碳政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探索,“限塑令”的政策失范是由于在制定中未能遵循理性原则,表现在对环保成本的界定和分配不合理、所规定的政策覆盖领域不全面、未对权力和责任进行明确分配、缺少政策执行的矫正机制。低碳政策制定理性原则的维度包括多元协作、社会参与、系统考量、权责明确、持续监管和管理创新等6个方面,应该通过贯彻6“C”原则建立起合理的政策制定模型,并适时地调整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角色,以增强政策系统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苑秀芹 《前沿》2010,(6):81-83
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国家适时颁布了"限塑令",以达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缺失及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各种问题纷纷暴露。本文仅从现实层面对"限塑令"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加以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戴煌 《江淮法治》2008,(6):21-21
2008年的一场大雪给全国人民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白色恐怖”,从中央到地方,都特别强调了一个警示性的字眼——“灾”!毋庸置疑,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让交通瘫痪,输电中断,供水甚至基本生活用的蔬菜等副食品供给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是“灾”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