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常浩 《侨园》2015,(4):60-61
前文,我以《理想"改天换制"——红楼梦的根本主题》为题,谈了自己的拙见,但仍觉话未说完。其实,《红楼梦》就是作者自己在筑梦。倾诉自己由童年家世富贵兴盛的"美梦",到曹家被查抄而落魄贫寒痛苦悲哀的"恶梦",直到最后穷途末路举家食粥的家世变迁。作者穷则思"变",对现实不满。对那个世态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认识后,想圆的一个"梦"!主要论据如下。  相似文献   
2.
唐辉 《福建乡土》2014,(6):34-34
正夏日的一间老屋,几盏日光灯的光束正在散步,挂在梁上的几台老旧的风扇不停地摇动,把麦克风里的福州方言摇得清亮,摇得浑浊,摇得似水流年。说书老者神色淡然地抓起醒木,"啪"地一声,拍出了《甘国宝》的故事。竹躺椅拥挤有限的空间,电扇的风力疲态十足。于是,老人们把脑袋、身子、腿都靠在评话里解暑,一个夏天很快就绕过去了。有人受剧情的蛊惑,从竹椅上坐起,盯着台上说书人的腔调,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3.
一盏忍冬茶     
积雪草 《乡音》2013,(12):47-47
忙忙碌碌,身心无闲暇,搬了新家很久,我才发现小区周边,一株挨着一株的金银花,密密实实地爬满了高高的铁艺篱笆,满眼都是葱茏和绿意。椭圆的叶,一簇一簇细碎的花儿,花瓣细长,有蕊探出,颜色先白后黄,是什么工夫变换的,不得而知。想来是趁我夜晚睡觉的时光,渐次递转,悄悄地变换了颜色,就像仙女七彩的霓裳,只一眨眼的工夫,就换了颜色。说真话,那些花儿真的算不上漂亮,花瓣单薄瘦削细长,颜色也只有金、银两种,无声无息地藏在那些绿叶中,不招摇也不显眼,若有似无。倒是那些枝枝蔓蔓,纠缠纷扰,缠缠绵绵,借势而  相似文献   
4.
七律二首     
  相似文献   
5.
李璐 《今日浙江》2014,(22):58-59
正《红楼梦》里,黛玉偶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戏文,不禁"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曹雪芹当年写至此处,耳边也一定回转着清柔婉折又充满叛逆之情的曲子。《红楼梦》成书的乾隆年间,正是昆曲鼎盛时期,黛玉听的这段正是昆曲。一说及昆曲,仿佛便有一线袅娜  相似文献   
6.
时常浩 《侨园》2015,(Z1):66-67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它的主题思想至今仍有不同说法。但经笔者研究认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理想追求阐释得很清楚:即"改天换制"就是《红楼梦》的主题。"改天",就是彻底改变当时的封建社会国朝;"换制",即彻底抛弃当时封建社会的一切国体、政体、政治、经济、文化、法规、婚姻制度……这和过去提出的"政治历史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封建家族衰亡史说、封建社会青年女性普遍悲剧说、反封建主义说、贾宝玉叛逆道路说、封建阶级子孙不肖后继无人说、影射  相似文献   
7.
范垂省 《侨园》2014,(10):35-35
1952年春天,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朝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在返回北京的途中路经沈阳。受各方热情挽留,梅大师在沈阳停留了几日,并在辽宁京剧院演出了几场京剧。我有幸观看了其中的《黛玉葬花》和《宇宙锋》。《宇宙锋》的全部通场戏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至于《黛玉葬花》,在梅大师表演之前,我还从没有听说过。梅大师的演出,在沈阳一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主要内容。我曾跑到京剧院的门口看演出广告,而那里排队买票的人早已成长龙,听说有的人是头一天晚上就来排队了,有的人还裹着毯子,看样子要买到一张票何其之难啊。  相似文献   
8.
江岸 《小康》2012,(6):115
宝钗的高明,不在于进取,而在于退让,懂得何时收敛锋芒,悠然而止。她的进退有据、藏用俱时,堪称是理想的政客表现,是一种高明的政治家素质  相似文献   
9.
半旧     
读《红楼梦》,喜欢里面的一个词:半旧。黛玉初进贾府,老嬷嬷领她去见二舅母王夫人。在王夫人的正房里,黛玉看见炕上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坐的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黛玉坐的椅子上搭的也是半旧的弹墨椅袱。每读到此处,内心总有一阵惊叹,叹作者笔力惊人,也叹贾府贵气逼人。  相似文献   
10.
<正>春风送暖,惬意开卷,陶冶性情,别开生面。宋代诗人黄山谷有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言语无味。古人如此看重读书,让我辈"羡慕嫉妒恨"。我记得翻译家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喻是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