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5篇
综合类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赖氏通元穴组埋线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赖氏通元穴埋线,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及外涂氢醌乳膏,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黄褐斑皮损面积及颜色进行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黄褐斑皮损面积和颜色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黄褐斑皮损面积积分及总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赖氏通元穴埋线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穴位贴敷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分析可能影响其防治效果的因素。方法 以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是否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将其分为贴敷组和未贴敷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后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获取病情变化积分。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考察病情变化积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329例哮喘患儿完成随访,其中贴敷组196例,未贴敷组133例。随访时间延长,患儿病情变化积分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贴敷组病情变化总积分低于未贴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贴敷年数进入病情变化积分的回归方程,贴敷年数越长,病情变化总积分越低。结论 基于“冬病夏治”理论的穴位贴敷法防治缓解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有一定的效果,贴敷时间长者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穴位敷贴干预小儿哮喘的常用穴位及药物。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初步筛选穴位敷帖干预小儿哮喘的常用穴位和药物;再运用德尔菲法对小儿哮喘防治的专家进行3轮问卷调查。采用均数、等级和、不重要百分比评价专家意见集中程度,采用变异系数评价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结果 穴位敷贴干预小儿哮喘的常用穴位是肺俞、定喘、膻中、大椎、膏肓、脾俞、天突、肾俞及膈俞,常用药物是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肉桂、50%生姜汁及人工麝香。结论 运用德尔菲法采集的专家意见可为穴位敷贴干预小儿哮喘临床实践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贴敷时间和接触性皮炎对哮喘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91例穴位贴敷治疗的缓解期哮喘患者,依照4 h、8 h穴位贴敷后是否诱发接触性皮炎,分为A组(4 h有接触性皮炎)24例、B组(4 h无接触性皮炎)25例、C组(8 h有接触性皮炎)22例、D组(8 h无接触性皮炎)20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改变、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和成人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AQLQ)评分的差异性。结果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C、D组哮喘发作次数均显著减少,ACT评分、AQLQ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差值、ACT评分差值、AQLQ评分差值较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时间和接触性皮炎均影响哮喘的防治效果,穴位贴敷4 h出现接触性皮炎者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循经按摩对脑卒中大鼠模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探究循经按摩改善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72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循经按摩组、假手术组,每个组又按照时间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3天组、7天组、14天组、21天组,循经按摩组在模型复制成功后24 h开始干预。采用Long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大鼠脑组织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BDNF 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BDN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循经按摩组大鼠各时间点Longa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循经按摩组大鼠各个时间点Longa评分均降低(P<0.05)。光学显微镜下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循经按摩组皮质层损伤部位神经细胞水肿的变性随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减轻,海马层神经细胞排列逐渐规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排列逐渐紧密;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循经按摩组大鼠脑组织细胞肿胀、自噬和凋亡明显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个时间点大鼠BDN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循经按摩组各个时间点大鼠BDN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结论 循经按摩可以上调BDNF表达水平,减少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变性、凋亡,达到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君、臣、佐、使配伍推拿方法即揉推"颈部五线"联合抻颈肌、轻点穴治疗非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1例非肿块型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推拿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原治疗经验增减,即以揉推"颈部五线"为君,以增加抻颈肌时间为臣,以轻点体穴为佐使.在治疗前,治疗3、6周后评定患儿颈部歪斜角度和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6周患侧旋转角度和健侧侧屈角度均显著增加(P<0.05),颈部歪斜角度均显著减小(P<0.05);治疗组侧旋转角度和健侧侧屈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颈部歪斜角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君、臣、佐、使配伍推拿方法治疗非肿块型肌性斜颈,对改善患儿颈部歪斜角度、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效果确切,整体疗效优于传统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推拿走罐疗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气虚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0例气虚型CFS患者随机分为推拿走罐治疗组和口服补中益气丸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疲劳、疼痛和主要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3.3%,两组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 以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为评价指标,以针刺腰夹脊穴为主要治疗方法,采用四因素二水平正交设计方案,对加强局部选穴、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针刺间隔时间的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 加强局部取穴、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3个因素两水平间的VAS及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时间间隔两水平之间VAS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中,加强局部取穴与电针频率4 Hz、循经远端取穴与电针频率4 Hz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针刺夹脊穴,配合加强局部取穴和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4 Hz,隔日治疗1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肺散"穴位贴敷对痰热郁肺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痰热郁肺证AECOPD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清肺散"穴位贴敷治疗,疗程为10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以及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aCO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PaO2、PaCO2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CT、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PCT、hs-CRP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肺散"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改善AECOPD患者缺氧状态,减轻炎症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及对比以膏摩法和“消痛贴膏外敷加主动功能锻炼”两种治疗手段治疗踝关节扭伤后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疼痛改善情况。方法 将93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膏摩疗法)和对照组(消痛贴膏外敷和主动功能锻炼),观察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患踝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膏摩法和“消痛贴膏外敷加主动功能锻炼”对踝关节扭伤后疼痛均具有一定疗效,膏摩组疗效相对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