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13篇
综合类   2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代理法律适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理作为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 ,在商品经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代理的法律适用方面 ,国际上的做法主要有 :代理权方面 :内部关系准据法说 ;本人营业地或住所地法说 ;行为地法说和代理人营业地或住所地法说。至于国际代理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各国大都将之纳入一般合同中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侦审一体化后,刑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障碍,是其队伍素质难以达到公正司法所需侦办质量的要求.建立公平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又需要其它周边环境的逐步改善,难以一蹴而就.提高刑警素质应综合施力,将之融入改革大环境,以促进整个刑侦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涉外合同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当代冲突法所确立的一种崭新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诸多领域,特别在涉外合同关系中成为了解决合同法律适用的主要规则。文章分析了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形成、性质和适用。  相似文献   
4.
冲突法上的适应问题是一种法律关系的准据法同他种法律关系的准据法分别属于不同法律秩序时,应如何调整两者在适用上可能产生相互矛盾及不调和的问题。增强准据法的适应性或者说对准据法加以调整是当代冲突法的一个新动向。可以说,适应或调整程序浓缩了确定准据法的技术,冲突法上的某些制度本身就是适应观念的体现。在适应问题的解决方面,目前还难以制定统一的一般准则,总的来说,有冲突法的适应方法、实体法的适应方法和比较法的适应方法。适应问题不仅存在于法律适用阶段,而且也发生在管辖权协调和外国判决执行方面。  相似文献   
5.
刑法的适用离不开解释,实践中由于对众多的解释方法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适用顺序,使得针对同一案件因为运用的解释方法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解释结论的情况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刑法的安定性和权威性。确定刑法解释方法的适用位阶势在必行。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此基本持赞同的态度。但对于解释方法适用的具体序列,学者们观点各异。综合我国理论界的观点以及借鉴WTO争端解决中的有益做法,建议我国在适用刑法的解释方法时应该遵循这样一条顺序,即从以查词典为开端的文义解释到系统解释再到目的解释。系统解释中根据对“系统”范围的不同界定,又分别包含了体系解释、合宪性解释和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加强公安文职队伍建设,解决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问题和薄弱环节,可通过对理念型心理契约等先进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探索来加强和改进公安文职工作。这就要拓展工作思路,通过心理契约等方式积极创造条件构筑以岗位分类、人力开发和信息管理为基础的公安文职管理平台,使文职资源为现代警务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李龙  闫宾 《河北法学》2005,23(7):88-93
在历史中揭示,程序法和实体法共同脱胎于诉讼法,此时的诉讼法是诉未分解时的诉讼法,而现今之诉讼法虽名为诉讼法,实则程序法而已;对民事诉讼中的几组概念的混用进行澄清;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合理关系是自足与互助的,并质疑时下流行的“层次论”观点。  相似文献   
8.
期待可能性理论源于德国,在日本得到发扬.但现阶段期待可能性在德日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受到严格限制.然而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方兴未艾,却出现了滥用之势,有必要厘清其适用之范围.首先,不能以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检验罪过存在与否;其次,没有法律依据不能以缺乏期待可能性作为出罪根据;再次,期待可能性理论只适用于稀罕案件...  相似文献   
9.
公安民警警衔晋升培训是公安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民警警衔晋升培训流程和.NET规范体系架构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NET平台和MVC的公安民警警衔晋升管理系统建设思路和实现方法。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好、可靠性强和可扩展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Human scent evidence is utilized as an investigative tool through canine scent discrimination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human scent is an individualizing characteristic.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what is effectively a human scent barcode consisting of the relative ratios of an individual's "primary odor" compounds utilized to determine a reproducible and individualizing profile which can be stored in a searchable database for a proof of concept of human scent as a biometric measure. Triplicate hand odor samples were evaluated from 10 subjects utilizing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 and compared via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s. Narrowing the compounds considered for each subject to only those common in all three samples, or a subject's "primary odor constituents," produced a greater degree of both individualiz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at both correlation thresholds of 0.9 and 0.8, the individuals were correctly discriminated and identified in 99.54% of the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