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2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1篇
法律   13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8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投资的外交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外利益是指境外的国家利益,属于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WTO规则,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协定更是国际法规则的一部分。外交保护是指一国针对其国民因另一国国际不法行为而受的损害,以国家的名义为该国国民采取外交行动或其他和平解决手段。对海外投资的外交保护是海外投资保护的最后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可以进一步维护和拓展中国的海外利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作为规范当今外交关系中包括外交特权在内的最基本问题的最完整、最全面和最具权威 ,就世界外交关系而言其意义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立法性国际文献来介绍和评述。文章分别评述了公约的诞生背景 ,特点和内容 ,作用和意义 ,同中国的关系以及国际社会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外语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质疑。用交际法教学模式取代中国传统外语教学中的“教与学”的模式,不失为中国外语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73名外国留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他们的华文学习水平,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情况,以及华文学习水平与中华文化认知、认同的关系。调查发现,随着华文学习的深入,在春节、中餐、孙中山等文化项目上留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会显著增加;同时,我们还对留学生们进行了直接访谈,结果发现85.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知;7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国际投资法中的外交保护是指本国国民在国外遭受损害,依该外国国内法程序得不到救济时,本国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向该国要求适当的救济。外交保护作为一项传统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曾是一种主要的解决投资争端的方法,但是随着国际投资争端法律解决机制的完善,外交保护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并且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反对,甚至在卡尔沃条款出现之后一度引发了其效力的争议。  相似文献   
6.
汉语是泰国的一门重要外语,在泰国经历了自由发展、被限制打压和当前的迅速发展几个不同阶段。本文旨在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在泰国语言政策中不同地位的基础上,指出汉语在泰国语言政策中的地位变化与中泰关系的亲疏程度、汉语工具价值的高低、泰国华人国家认同的变化等因素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文化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忽视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是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有选择的文化传承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阻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根源。贵州文化的多元性与现代学校教育的排他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根源于:文化中心主义、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制度、文化商业功利性和少数民族话语权缺失。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是语言汇聚的国家,在各大族群语言中,以马来族群和华裔族群的语言接触最为明显.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华语和马来语的借用研究,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华语借用马来语词汇以及马来语借用华语词汇的双向探讨.调查发现,华语和马来语之间的词汇互借有许多共同点,不但比较集中在闽南语和马来语,而且词汇类型也以生活化的事物名词为主,这是两种文化在复合型社会中自然交流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9.
Children of immigrants who do translations and who interpret for others using their heritage language and English are known as language brokers. Although prio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hildren of immigrants’ perceptions of the language brokering experience vary greatly—from feeling a sense of efficacy to feeling a sense of burden—what remains unanswered in the literature is identific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and processes that help to explain the varying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language brokers. Using data from a two-wave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256 Chinese American adolescents, the present study tested potential mechanisms tha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 language brokering experience as a sense or burden or sense of efficac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dolescents’ Chinese orientation sets in motion a family process that is linked to variations in the perceptions of adolescents’ language brokering experience. Adolescents who are more Chinese oriented have a stronger sense of familial obligation, and these adolescents are more likely to perceive that they matter to their parents. Adolescents’ perceived sense of mattering to parents, in turn, is associated positively with a sense efficacy, and negatively with a sense of burden as language brokers. Those adolescents who are less Chinese oriented have a weaker sense of familial obligation, and these adolescents are more likely to feel a sense of alienation from their parents. Adolescents’ sense of perceived alienation from parents, in turn, is associated with a sense of burden as language brokers.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who act as language brokers for their parents are discussed.
Su Yeong Kim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Email:
  相似文献   
10.
The 1940s saw an intensification of worldwide interest in the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One consequence of this was a rapid evolution of the language of global development. The reconstruction of its genesis is most commonly attemp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and accounts by those who took part in or observed the debates of the time concerning the world’s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different approach which locates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language of global development on timelines tracing populational, political, socio-economic and civilisation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