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法律   10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曙 《法学家》2020,(3):114-125,194,195
作为刑事诉讼管辖权运行的非常态现象,管辖错误既破坏了管辖秩序,亦侵犯了被追诉人的法定管辖权利。我国现行的管辖错误审查机制主要以解决司法机关自身管辖权为目的指向,以程序补救为功能依归,忽视了管辖权作为程序合法性要件的波及效力。管辖权的审查机制应当从"单一性"转向"复合性",并通过"明显错误"规则,对管辖错误情形下的程序效力作出合理判定。应当在区分管辖类别、案件性质及其所处的诉讼阶段之基础上,对管辖错误的后续程序处理作出不同的规范建构。  相似文献   
2.
刑法中的事实错误作为刑法错误论中最为重要的错误类别,在刑法理论上有特殊地位。解决好事实错误问题,进而深入到整个错误论领域中进行研究,无论对于学术还是实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人们熟悉的事实真理为参照,从逻辑学的角度,首先叙述了"事实真理"与"逻辑真理"两者的含义;然后简单回顾了历史上对这两种真理的区分情况;最后分析了逻辑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以及客观性等,希望为更多的人能正确认识"逻辑真理"带来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行政登记是行政机关经相对人中请或按照授予的职权。依法对需要登记的事项进行审查和判断,并将这些事实和情况记载在登记簿上的行为。根据行政法律行为理论,行政登记是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的结合。它分为产生审批赋权效果的许可性登记、产生私域认可效果的确认性登记和产生信息保存效果的事实性登记三种。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政策方面的误区主要表现为把集群政策等同于产业政策、政府仍然试图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于偏重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对国内外集群政策简单复制,忽略其经济社会背景以及行政区划分割、行业分割的问题突出。当前而言,基于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我国政府的集群政策应当主要定位于促进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加强集群企业间分工合作、推动中介机构发展以及创造与维护集群发展的优良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行政计划诉讼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行政计划相关的诉讼大致可以分为对计划的具体内容不服的诉讼、对计划的制定行为不服的诉讼与对计划的变动行为不服的诉讼。对公民权益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政计划不发生诉讼问题 ,对公民权益发生实际拘束力和直接影响的计划可能涉及诉讼问题 ;德国与台湾地区确立“集中事权效力”的行政计划裁决 ,计划制定行为可被起诉 ,大陆尚不具备此制度基础 ;依据信赖保护原则 ,计划变动行为可以被诉  相似文献   
7.
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事实上很难区分。来自大陆法系的这种分类,对于我们没有实际意义,我国刑法关于罪过的规定就能解决认识错误问题。违法性认识不仅是实体法问题,还是程序法问题。缺乏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的证明责任在于被告方。  相似文献   
8.
学报编辑出版中差错产生主要是系统差错,究其原因,个别编辑的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编辑部内部管理不严,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出版印刷系统的人员岗位不稳定,频繁调动等因素。学报编辑出版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研究的核心是系统的控制问题。学报编辑出版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控制过程。应用控制论中的最小概率原理、最短路线、互补原理、封闭原理来减少系统差错,其方法与途径是抓好工程质量,提高系统素质;全面统筹规划,优化系统功能;健全规章制度,保证系统正常;搞好检查调整,增强系统活力。  相似文献   
9.
《民法典》第584条为有关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可从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事实因果关系视角下,应注意区分履行利益、信赖利益和返还利益。在因解除而发生的违约损害赔偿的计算中,应注意履行利益和返还利益的关系,避免重复计算。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决定中,确定性问题位于事实因果关系层面,是事后判断;而可预见性问题位于法律因果关系层面,是事前判断。若涉及确定性问题,确定性问题的探讨应在可预见性问题之前。  相似文献   
10.
The field of digital forensics maintains significant reliance on the software it uses to acquire and investigate forms of digital evidence. Without these tools, analysis of digital devices would often not be possible. Despite such levels of reliance, techniques for validating digital forensic software are sparse and research is limited in both volume and depth. As practitioners pursue the goal of producing robust evidence, they face the onerous task of both ensuring the accuracy of their tools and, their effective use. Whilst tool errors provide one issue, establishing a tool's limitations also provides an investigatory challenge leading the potential for practitioner user-error and ultimately a grey area of accountability. This article debates the problems surrounding digital forensic tool usage, evidential reliability and vali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