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0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以30日龄仔猪睾丸组织块为培养对象,应用飞利普TECNAI10电子显微镜对培养前后的生精细胞类别进行了观察,对培养后的组织块进行生精细胞分化程度鉴定,建立了仔猪睾丸组织生精细胞爬片体外培养模型。培养前后电镜观察及HE染色结果显示,培养前细胞种类主要有2种: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有少数几个初级精母细胞;培养第20 d的睾丸组织块HE染色观察到3个精子细胞,电镜观察到2个精子细胞。证实,在没有添加睾酮的情况下,此培养体系能够提供睾丸组织块生精细胞分化所需要的条件,使非精子细胞类生精细胞减数分裂为精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病理学及烯醇化酶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烯醇化酶(NSE)在弥漫性脑损伤(DB I)动物模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M arm 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于伤后15m in,30m 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结合北航MAI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打击后15m in,阳性细胞灰度值较正常对照组减弱,随伤后时间的延长,灰度值持续下降,伤后6h为最低(P<0.01),伤后24h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伤后12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并持续到伤后24h。特殊染色观察到轴突断端球形改变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结论DB I具有复杂的病理学改变,烯醇化酶(NSE)可用于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与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取30例青壮年猝死综合征、20例正常对照心脏标本的左右心室肌、窦房结、房室结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学染色,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PKC分布及强度变化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青壮年猝死者心肌细胞PKC平均灰度值及面积代数和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青壮年猝死者窦房结中的PKC平均灰度值大于房室结(P〈0.05)。结论PKC作为体液调节的途径之一,参与青壮年猝死发病过程,并起到保护性作用。PKC可以作为诊断青壮年猝死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生前机械性损伤后不同时间皮下肌肉出血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 56只SD大鼠随机分成生前损伤组(48只)、死后损伤组(4只)和正常对照组(4只);生前损伤组按不同时间再分为12组,建立机械性损伤模型;用HE及普鲁干蓝染色法观察皮下肌肉出血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HE染色:生前损伤6~24h,损伤区见较多红细胞及...  相似文献   
5.
Gao SH  Liu C  Tan QF  Huang FJ 《法医学杂志》2008,24(3):175-177,241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蛋白在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中的法医学价值。方法将收集的案例心肌蜡块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早期心肌缺血组、心肌梗死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观察猝死心肌内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对其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早期心肌缺血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质以及细胞核染色阳性,且早期心肌缺血组与心肌梗死组表达强度相近,说明早期心肌缺血组在胶原网结构方面已经发生与心肌梗死相同的改变。结论Ⅰ型胶原可以作为早期心肌缺血的一个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鼠骨骼肌挫伤后M1/M2型巨噬细胞浸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合组织学改变建立损伤时间推断方法.方法 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挫伤后6h、12h、24h、36h、48h、60h、72h、96h、144h、216h、336h为实验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采用HE染色法和免疫荧光多重染色方法观察骨骼肌挫伤后修复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络欣通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MCAO-R大鼠模型,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分别采用神经功能评分和TTC染色鉴定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脑缺血面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CA2、CA3、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巢蛋白(Nestin)和神经丝蛋白-H(hypophosphorylated neurofilament-H,NF-H)表达水平。结果 给药组Nestin阳性表达主要发生在DG区,NF-H阳性表达主要发生在CA3区。脑络欣通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在DG、CA1、CA2、CA3区均十分明显,以DG区尤为突出,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CA3、DG、CA2、CA1区。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海马各区的Nestin、NF-H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络欣通具有促进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Abstract: The diagnosis of early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after death,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few hours (c. 6 h) after the onset of MI, poses a challenge to the forensic pathologists. During this time, the damaged myocardium does not show grossly identifiabl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may not be recognized even with routine histological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However, the infarcted cardiac tissue releases certain chemicals that can be detected microscopically, two of these being cardiac troponin‐I (CT‐I) and complement C9 (C9).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two biomarkers immunohistochemically in an attempt to identify this early phase of MI.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early phase of MI of <6 h duration may be detected through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ith CT‐I and C9. The ischemic/infarcted cardiac myofibers in the <6 h group display reduced/absent CT‐I staining as well as positive C9 staining.  相似文献   
9.
以聚合酶链反应(PCR)、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和银染法对中国100名无关个体小卫星区域p33.4位点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FLPs)进行了研究,检出了8个等位基因。通过BIOTRAC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各等位基因重复单位的数目分别为7、10到15,其中在13~14之间发现一差值不足一个重复单位长度的罕见等位基因。片段长度分布于603~1115bP之间,基因频率分布于0.5~33.5%间,杂合度为64%,DP值为84.5%。对5个家庭25名相关个体进行分析,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对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的DNA进行P33.4位点的分型研究表明,该技术适宜于法医物证检验。此外,本研究以Chelex处理不同检材制备DNA模板用于扩增,率先建立了比常规方法更快、更简便、更为实用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染色组织切片及不同组织固定方法对DNA检验的影响。方法采用Chelex100法及浓缩纯化方法提取DNA,PCR扩增后310型遗传分析仪检测。结果福尔马林固定4天以内或70%乙醇、无水乙醇分别固定1年及15年的HE染色切片可以检见Amel及9个STR基因座。PTAH等5种特殊染色未能检出相应基因座DNA谱带。结论70%乙醇或无水乙醇固定组织,石腊包埋组织及HE染色切片可以作为DNA?STR检验鉴定的样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