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9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欧洲暨法国美学情趣在音乐、诗、绘画、戏剧、小说、电影等方面的流变,即所谓唯美主义倾向,是启蒙时代微妙精神的延伸.现代欧洲艺术放弃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传统理论一方面放弃了作为理念的形式,而把艺术活动必需的物质材料本身当作艺术和艺术欣赏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放弃了西方艺术传统根深蒂固的偏见,即所谓艺术的不同物质手段只是为了表达或表现感情、观念、外部世界的模特.现代西方不同艺术门类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古典艺术中的形而上学追求,从而把艺术活动中的所谓"内容"只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活动,甚至取消了内容与形式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魏理(Arthur Waley)不仅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汉学家与翻译家之一,也是英语现代诗歌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英译汉诗中,他经过不断探索,成功地总结出一套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原则,与19世纪后期诗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在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跳跃韵律"(sprung rhythm)不谋而合.魏理英译汉诗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在英语现代诗歌大潮中风行一时,并成为英语现代诗歌运动的一部分.许多人认为他的翻译就是一种诗歌创作,并且将其选入现当代英美诗歌选本中.  相似文献   
3.
曹寅等人承刻钦颁<全唐诗>、<佩文韵府>二书是清初出版史上的大事.二书的刊刻地均在扬州,刊刻<全唐诗>成立的机构名"扬州诗局",刊刻<佩文韵府>成立的机构名"扬州书局",虽一字之差,实为两次组局.两次刊书活动在刊刻主持者、刊书规模、难易程度上均有着显著差异.两次刊书活动中均存在一定的搭刻私书现象,这些私书的刊刻与组局的主旨无关,故不得纳入清内府所刻书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赵兴葆  王艳 《青年论坛》2009,(5):105-108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将花间十八家词人划分为三个群落:对各个群落词作的总体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剖析,特别论述了各群落在花间词中的地位以及其间的风格传承和变异。认为曲子词不适合在像五代中原这样相对阳刚恶劣的文化生境中生存,而最适宜在像蜀地这样阴柔富优的文化生境中成长。但高质量的作品则需要至少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文化生境的碰撞、交合。因此,在花间词中第一群落在风格上对后来的两个起决定性影响,第二群落则是花间词成就的顶峰,第三群落开始走向没落但也变异出新作风等待后来者光大。  相似文献   
5.
在有清一代乃至整个词学史上,真正建立起词统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常州词派。从张惠言、董士锡到周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以周济编的《宋四家词选》为标志,正式提出了一个体现词派特色的词统,在给学词指出一条途径的同时,也张扬了词派的理论主张及其形成过程,即从张氏的“比兴寄托”到周济的“穷高极深”之趣,再到“有寄托”与“无寄托”相统一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唐诗的英文译介是19世纪中期以后才开始出现于欧美各国的文化传播现象.在此传播的过程中,旅华传教士和驻华外交官群体中的汉学家贡献尤多.其中戴维斯的<汉文诗解>有特殊的价值,弗莱彻的<英译唐诗选>则是截至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英译唐诗专著.我国学术界对早期英译唐诗的文本和译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间的某些误读尚有待辨析和厘清.  相似文献   
7.
古今学者对孔子删诗说的论争,其分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孔子删《诗》说的源起与生成,二是最早否定孔子删《诗》说的是何人,三是孔子删《诗》说可信与否的具体辨析。根据现存文献资料,此说的最早提出者是司马迁,最早的否定者是孔颖达。从古诗三千之数、孔子编选取舍的标准、季札观乐等角度考查,孔子删《诗》说可信。  相似文献   
8.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这三大思潮共同存在于20世纪中国的诗坛,既有互相抵牾与矛盾的情形,又有兼容与互补的一面。如果剥除其中政治化的和其他非诗的因素的干扰,实际上已凸显了中国新诗理论所显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是面向社会, 一是面向自我;一是强调为人生,一是强调为艺术;一是集体性的民族性格的展示,一是个人化的人格的展示。二者互相对立,同时又互相转换、互相补充,构成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梳理唐文标在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思想路径,试图揭开唐文标在两岸文学、文化史上被遮蔽的先锋作用。从1960年代的“寻根”“回归现实”,到1970年代的“文以载道”“重建桃花源”,再到1980年代的“集体救赎”“伦理重建”,唐文标始终是台湾文学与现代文化敏锐的研究者和坚定的实践者。通过重新认识唐文标,我们得以重估保钓的精神遗产,重新认识台湾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中走过的歧路和迄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唐文标晚年从台湾民变史和中国戏剧史中看到建立适应时代的伦理秩序和文化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实际是尝试从中华文明史的角度提出人的困境的解方。他一生的创作,正是实践自己“道”的写照。  相似文献   
10.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是中国新诗创作流派中的一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到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短短几年,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