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2篇 |
工人农民 | 1篇 |
世界政治 | 3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5篇 |
法律 | 9篇 |
中国共产党 | 1篇 |
中国政治 | 5篇 |
政治理论 | 17篇 |
综合类 | 3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Ankita Aseri 《The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2020,23(1-2):75-81
Relig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life of people. People are emotionally attached to their religion. But, unfortunately, the devotion and sentiments of people are misused by traders by using the name of God or religious marks as their trademark. Trademark legislations prohibit the use of any such trademark which is likely to hurt the religious sentiments of people. But we can still find a number of goods and services using or registering the religious content as their trademark. Similarly, temples and trusts are commercializing merchandizes by using religious sentiments, symbols, and names.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will make an attempt to evaluate the issue of the intersection of trademark with religious names and symbols in India in light of section 9(2)(b) of the Indian Trademark Act, 1999. Further, the researcher will analyze the position on the subject matter in different jurisdiction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Singapor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earch paper will also include the judicial precedents to provide more clarity on the current position on the issue of trademarking religious names and symbols along with principles of leg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3.
ABSTRACT Brand hate is defined as a severe dislike for a product or service by the consumer. Although brand hat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critical element, in the political market, there i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f brand hate on voters. This study is an attempt to examine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brand hate in the political market. The study reveals that unmet expectations, symbolic incongruity, and ideological incompatibility of electorate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brand hate intens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political product involvement significant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met expectations, symbolic incongruity, and ideological incompatibility and brand hate intensity. The study further reveals that as an outcome of political brand hate, electorates put emphasis on either brand avoidance and/or brand extremism. The outcome of this study may help political parties gain knowledge about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brand hate. 相似文献
4.
受原乡传统的影响,中国人在向印尼移民的过程中,也把传统的宗教信仰带到了印尼。自有华人定居吧城之时起,就"有人必有庙"。至元明时期,华人庙宇已遍布印尼各地,尤以吧城为盛。吧国公堂是荷兰殖民时期吧城华人处理华人社会内部诸项事务的具有半自治性质的行政和司法机构,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吧国公堂名下有华人四大佛教庙宇,即观音亭、完劫寺、安恤神庙和玄天上帝庙,其中以观音亭建立时间最早、影响最大。为管理与维护上述四大寺庙,公堂设置有专门的"掌庙宇公勃低"一职,还定期安排官员轮值管理不同的寺庙。公堂对华人寺庙的管理,包括主持中元节及清明节祭祀等宗教活动、寺庙的重修与维护、募集善缘题捐、监管寺庙日常工作(包括向荷印殖民政府申请僧人移民来到吧城,负责各寺庙僧众的选任、离职和监管,监督寺庙所属土地及房屋的出租,管理寺庙所属器具,监管寺庙日常收支及处理寺庙与周边民众的纠纷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吧国公堂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是其半自治性质的一种体现。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荷兰殖民统治力量的增强,公堂的自治权逐渐被削弱。二战后印尼政府又对华人宗教活动进行诸多限制,于是公堂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权逐步丧失。1970年代印尼政府更下令将具有华族色彩的庙宇(Klenteng)改为佛寺(Vihara),并禁止华人再建新的庙宇。 相似文献
5.
<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以下简称IRFA)是由美国保守派推动制订的一部具有域外效力的美国国内法.由于该法所包含的双重标准以及该法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诸多问题,该法实施以来"产生"的域外效力十分有限,未对中美关系造成直接影响.但在美国社会不断保守化的背景下,IRFA对中美关系的间接和负面影响不容小视.针对美国国务院每年发布的<国际宗教自由年度报告>中对中国宗教自由状况的歪曲,中国政府予以外交上的坚决谴责是必须的,但从根本上说,在宗教领域奉行接触政策,勿视美国为敌,怀柔美国应是当前我国韬光养晦外交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除史地、宗教、民俗、中外交通等领域外,《大唐西域记》在文学领域的价值也很珍贵。研究《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首先应确定其文学归属。目前,对《大唐西域记》的基本认识主要有游记、行记、传记、报告文学、新闻文学、回忆录等。以上归类认识,各有其归类理由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均有缺憾:或者因视角单一而无法兼顾《大唐西域记》的其他特质,或者归类间互有重叠而身份难辨,或者会因传统认知对《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造成遮蔽。打开视野和思路,跳出文体认识的局限,从《大唐西域记》深湛的宗教性内涵和多样的文学表现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出发,将其归入宗教文学(佛教文学)这一大的范畴,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这样处理,在突显《大唐西域记》自身价值的同时,可为数量众多的同类作品找到一个共同的归属,也为中国文学、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拓展出新的研究空间,为促进中外文学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典型的范例。同时,《大唐西域记》人文意蕴较为丰富,如伦理观念、生态意识、警示意义、求真精神、理想主义、开放心胸等,将它归入宗教文学,并非是要回归传统的宗教性解读,而应着重发掘、整理和研究其宗教性内涵中有益于当下、有益人的资源,实现其现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苏娟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3,(4):10-15
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道德秩序的安全、民族精神的安全等内容。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意识形态总体是安全的,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西方民主输出、网络信息舆论负面干扰、宗教渗透等各种严峻威胁,需要我们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增强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审慎应对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风险、威胁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西藏问题”国际化及“文化藏独”危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波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3):11-13,53
"西藏问题"国际化既与国际格局变化有关,又与全球化放大宗教对国际关系影响有关。西方国家吹捧达赖和达赖借助西方表达"政治诉求"二者相互倚重,各取所需,各有所图。达赖能够博取西方社会一定的同情和支持,与其运用"高超"宣传技巧分不开。达赖明知"急独"不成、"和谈"无望,故采取了类似"台独"的策略——渐进式"文化藏独",其现实危害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9.
李四龙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2):26-33
在过去的200年间,佛教在西方的形象,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佛教徒已从最初的异教徒,转而成为犹太-基督教传统的对话者;西方学者原先常把印度佛教、巴利佛教看成纯粹佛教,而把汉藏佛教当作印度佛教的附庸,甚至是堕落的表现形式,现在,这种退化史观得到了彻底的清算;佛教在19世纪被普遍当作一种虚无主义,但到20世纪下半叶,竟成了疗治西方社会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资源。所有这些变化,正在催生欧美国家的新佛教:注重禅修、强调参与、倡导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10.
张彤磊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16-19
从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宗教文化热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固、高校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存有负面影响。本文认为,高校党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应准确理解和把握党和政府的宗教理论和政策,从文化战略高度,加大科学无神论的研究和宣讲力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维护高校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