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19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79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9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伤认定中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确认定工伤,首先要根据工伤的构成要件准确把握工伤的概念,其次要能够准确把握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委托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之间的异同,最后需要结合实际对工作原因、工作场所、上下班途中等三大要素作出合理认定。  相似文献   
2.
陆京 《外交评论》2005,(1):28-35
阿拉法特辞世后,阿巴斯当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完成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领导人的代际更替,沙龙组成新的联合政府,布什完成连选连任,巴、以、美三方的变化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实现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以巴恢复和谈势在必行。但由于三方特别是以巴双方各自面临重重困难,因此,在形式上恢复和谈容易,就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难。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性理论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假设理论是研究对人管理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由主张任务管理的经济人性假设提出的X理论 ,启迪管理工作必须注意经济效益、建立科学的工作制度、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制度、避免“金钱刺激”与“管卡压”的管理方式 ;由主张参与管理的社会人性假设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 ,启迪管理工作必须实行民主管理 ,满足人们的社会和心理需求 ,促进人际间的友好与合作关系 ;由主张目标管理的自我实现人性假设提出的Y理论 ,启迪管理工作理应创建一个能满足人们自我发展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环境、注重发挥内在工作奖励的作用、认可与赞赏人们的智慧、独立性和创造性 ;由主张权变管理的复杂人性假设提出的超Y理论 ,启迪管理工作必须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创造性地结合本国、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 ,解决现实问题 ,取得相应实效  相似文献   
4.
张中 《证据科学》2015,(2):152-160
证据制度是本次中国司法文明指数体系的一个重要一级指标,我们选取了四项二级指标进行了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并结合中国证据法治指数问卷调查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事人证据权利缺乏有效保障,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有所增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待落实,以及司法证明过程缺乏合理规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全球人口最为集中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人口偷渡和贩卖层出不穷,难民问题日益严重,区域国家间的移民劳工流动日趋频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移民问题,亚太国家建立了一些专门性的非正式的移民治理区域磋商机制来应对。亚太移民区域磋商机制目前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有效解决亚太地区复杂的移民问题仍任重道远。亚太移民区域磋商机制若不想成为国家的“弃儿”,需要释放潜力,进行更多尝试。  相似文献   
6.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出台是我国治安管理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所反映出的对公民人权的保障,对警察权力的规范和制约以及对程序法制的重视,无疑是我国法治文明的巨大进步。但是它自身立法模式的相对滞后以及一些具体内容在理论界所引起的争论,也反映出我国的法治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Legitimacy is essential to state-building after conflict. Yet, the prescribed path to gaining legitimacy is often a narrow one that borrows heavily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Western states. Elections are prescribed as an essential first step on the logic that this means gaining process legitimacy can rebuild a social contract between citizens and the state, a social contract that is rooted in democratic norms and valu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alternative path, one that emphasises the critical role of performance legitimacy and its non-exclusive nature. Performance legitimacy is granted when citizens perceive that some or all of their basic needs are being met. The article offers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 state’s potential source of performance legitimacy, how non-state actors may vie with the state to seize this form of legitimacy, and what consequences this has for processes of state institution-building after conflict. In this respect, this article seeks to reorient theory and practice to a broader view of legitimacy and its critical role in post-conflict state-building.  相似文献   
8.
Under what conditions do citizens favor deciding political issues by popular vote? Models of support for popular vote processes usually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ttitudes such as political trust and interest in politics. But much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variables on support for popular vote processes. This article builds on research showing that disaffection with elected officials shapes support for referendums by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ty system. First, an analysis of multilevel data from twenty-four European democracies indicates that individuals are more supportive of referendums in countries with fewer effective political parties. Second, a mediation analysis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 number of parties influences referendum support through individual-level political trust and external efficacy. Where there are fewer viable parties, feelings that elected officials are unresponsive tend to increase popular support for referendum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a trade-off between available representation by political parties and support for direct influence over public policy.  相似文献   
9.
对质条款和强制程序条款作为保障被告人权利的重要条款,是证人出庭的两条基本依据。目前刑事诉讼领域的立法和实践主要聚焦于对质条款下的证人出庭,对依据强制程序条款下的证人出庭程序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对质条款和强制程序条款的平衡性丧失。辩护律师依此条款申请辩方证人出庭,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应当同意;证人可以主张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特权,但不能以近亲属特权、律师当事人特权或者国家秘密作为拒绝作证的理由;对拒不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可以强制到庭和司法拘留;增加规定携带证据到庭的通知书等。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三个省会城市为例来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省会城市预算过程中,党政首长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他们是如何影响着预算过程和预算改革的?研究发现,这三个省会城市预算改革后,预算权力结构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核心仍然是市委书记和市长,他们仍然是地方预算过程中实际的财政资源申请的审批者或最终资源配置者.这主要体现在,预算改革后,市委领导下的"行政预算"体制的继续,市政府领导高层预算分配权力的相对集中,和市长对部门关系以及部门利益的决定性影响.研究还指出,要准确地表达地方党政首长在预算过程中的权力,需要将其放在一种"关系"的维度来具体化.此外,对预算环境的讨论也是必要的,尤其是政治环境,对于党政首长而言,预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通常都是和政治环境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