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依据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科学技术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作为客观的知识、工具和手段,同时也根源于人类需要,渗透着价值选择。科技与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存在。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随着人道主义呼声的高涨,犯罪人的处遇措施应该得到改良、死刑应当废止的主张日渐扩大了影响面。但是人道能否限制刑罚?从国内的主流观点——人道是刑罚的价值要素去推论,人道可以对刑罚构成一种根据性的限制,与人道不符,刑罚就应该废止。但是通过价值哲学、刑罚历史、刑罚根基的考察,人道不是刑罚的价值要素。因此,人道对刑罚的限制不是根据性的,而是条件性的,只有当人道理念较比刑罚理念占优势时,人道才限制刑罚。至此,中国当前的刑事政策应是适度改良监狱设施,坚持保留死刑立场上的严格限制死刑。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从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出发,突出对人民利益真正负责,突出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利益这个价值核心,立足人民利益看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建设社会主义应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历史性发展社会主义实然民主,把握人民利益的全局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形成了他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观,给我们怎样看待民主,怎样推进民主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认识论主线,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论主线,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主线,推进发展的实践主线。这四条主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灵魂、基础和关键,它们系统地回答了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层面的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割裂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相互联系,孤立地、片面地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导致单纯认识论意义上的“工具理性”和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实践”。面对环境的危机、生态的失衡和发展的困惑,我们应该立足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位一体的视角,对生产力和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准确地定位和探讨,力争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共赢的发展奠定更加充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刘超 《法学论坛》2021,36(2):25-35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构成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的理论体系,在价值论、关系论和方法论等几个层面综合实现了生态环境法治的理论创新。在价值论层面,从拓展人的全面价值、彰显和谐发展价值和引入生态安全价值等方面,创新了传统法律价值理论;在法律关系论层面,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淡化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二元论,进而主张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主体“多元化”、彰显了多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在方法论层面,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秉持整体观方法、倡导协同治理方法、坚持底线思维方法,为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与制度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抗拒之势席卷全球,并使各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巨烈的变化,这对100多年前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劝价值理论 的研究和认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借助当代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用新的视角和眼光,对马 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新的剖析,科学地展现劳动力的内在要素,就会更清晰、深刻、全面地把 握劳动力问题,弄清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民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将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民族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助推器"。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既能促进民族法治理论体系的完善,又能对民族工作实践中呈现的具体问题作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以达成理论与实践的"双效合一"。鉴于此,文章立足法理学的研究视角,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和动力论四个维度,试图架构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初步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于"普世价值"和"价值论转向"的眷顾,使价值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价值来源的讨论又是焦点中的热点。从价值论研究起步那天起,该问题的讨论就从未停止,时至今日仍未达成共识,这其中既有本身复杂的因素,也有传统影响的原因。价值的属人性和主体性特征,很容易让人产生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误会。因此,价值来源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和不容放松的问题。在实践价值论的视野下,从原生和创生两条路径来阐释价值的来源及其表现,能准确展现价值来源的静态之面和动态之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