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政府公共性的理想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想的政府公共性与现实的政府公共性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理想的政府公共性是纯粹的公共性 ,而现实的政府却具有公共性与自利性二重性 ,且自利性是政府无法克服的必然选择。用公共管理理念改造政府 ,是提高政府公共性程度 ,限制政府自利性扩张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重启了新闻媒体对公共权力的舆论监督之路。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舆论监督发展迅猛。客观地说,基于中国持存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一元体制,二元运行"的媒体制度,在互联网时代,传媒公共性尤其是网络公共性潜能的发挥程度将深刻地规定着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未来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ABSTRACT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ownership, funding, and control. The degree of publicness influence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strategies, and actions, thus severely impacting the performance level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managerial efficiency environmental factors by proposing a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 for estim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ublicness effect.” A new method is tested, relying on the combined integr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s in the Italian waste management sector.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blicness effect” accounts for 33.87% of managerial efficiency for public companies and 11.6% for mixed ones.  相似文献   
4.
公和私是表达事实存在的中性名词.公和私的关系有差异、对立、统一、合一等多种形态.把公私与善恶分别对应联系起来是仅限于公私截然对立时才成立.私是个人的社会存在和认识局限所必有,它可以成为社会发展之公的动力,而大公无私是对私的升华和超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把握公和私在差异中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的特点,科学的公私观则是解读中国改革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对替代服务概念的理解,通过考察日本在开展精神康复中运用替代服务的典型案例,探讨了替代服务的作用及对专业服务所产生的影响。替代服务与专业服务之间的关系既不完全等同于以往传统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专业关系,又不完全体现为去专业化的朋辈支持,而是一种值得探索的独特关系。在这一独特关系中,精神障碍者自助开展的替代服务对社区精神康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它与专业服务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持、互相协作的关系,从而提升了精神障碍者的主体性与生活质量。正是在改善当事者主体性的意义上,文章认为建设精神卫生公共性需要发展替代服务,进而在本土社区精神康复之中,展望开展替代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探索重塑公共行政公共性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官僚制理论征服了公共行政实践,公共性的缺失引起了行政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其作出了严厉的批评,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重建公共行政公共性的方案。其实,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回归不是一个简单地要求公共行政重新获得公共性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对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作出重新定位的问题。从理论来看,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学研究的技术中心主义路线,让从属于公共性的价值统领行政管理技术。就行政实践而言,公共性的回归则意味着政府目标的重构,即从政府本位主义转向以社会为中心。也就是说,公共性的回归是治理模式的重构,是朝着建构新型民主治理模式的方向政府改革运动。对于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回归而言,无论是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理论畅想还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努力都是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只有在理论与实践对公共性的共同追求中,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行政“公共性危机”的问题,从而建立起拥有实质公共性的公共行政。  相似文献   
7.
邢会强 《现代法学》2012,34(1):96-102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只看到了商业银行的商业性,其公共性往往被忽略。其实,商业银行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这来源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商业银行是一个受到特殊保护的行业,商业银行具有特许权价值,这是一种法律特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保护比较多,商业银行准入比较困难,其特许权价值较大,再加之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不高,银行管理水平和能力不高,弱势群体数量庞大,承受能力有限,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免费服务应该多些,而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商业银行完全定价权的获得则取决于其市场准入的开放程度和特许权价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In this article, we study which institutional factors shape citizens' views of the local accountability of their public officials. Our departing assumption is that evaluations of local accountability reflect not only citizens' poltical attitudes and beliefs but also whether local institutions contribute to an environment of mutual trust, accountability and ultimately democratic legitimacy. Combining public opinion data from a large‐N citizen survey (N = 10 651) with contextual information for 63 local governments in Ethiopia, we look at access to information, participatory planning and the publicness of basic services as potential predictors of citizens' evaluations of local public official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local context matters. Jurisdictions that provide access to information on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are perceived to have more accountable officials. Moreover, when local governments provide public fora that facilitate citizens' stakes in local planning processes, it positively affects citizens' evaluations of the accountability of their officials. Our study adds to the empirical literatrure by showing that establishing local institutions that can foster citizen–government relations at the local level through inclusive processes is crucial for improving public perceptions of accountability.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
公共管理学重述:需求溢出理论的逻辑思路与基本主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需求溢出理论看来,公共事务源于个人的需求溢出,即个人需求超出其本人及家庭的满足能力的状态。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是公共管理的终极使命,而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的唯一途径就依靠公共生活中别人的利他行为,因此公共性就是利他性。需求溢出问题的解决顺序应根据需求正义来确定,需求正义应依据传宗人理性来衡量。公共利益是需求冲突中具有压倒性正义优势的一方的需求溢出;御器之术和统术之道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人的利他之心、利他之识、利他之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