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5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96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侦查讯问具有结果价值和程序价值。这两种价值的不同追求决定着侦查讯问的诉讼结构,而且该结构一般与庭审方式保持了相同的理念运作。然而从我国1996年刑诉改革以来,对抗制特色庭审方式与强职权侦查讯问方式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价值冲突,以至司法实践中两种制度难以对接运作,问题颇多。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与过去相比已经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刑讯逼供、超期羁押、违反平等比例原则、侵犯犯罪嫌疑人获得帮助和救济的权利等现象时有发生.文章主要针对上述现象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走私犯罪是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一种严重犯罪,当前我国走私犯罪相当严重。司法实践中,单位走私犯罪涉及许多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特别是关于单位走私犯罪与个人走私犯罪的界定、单位走私犯罪主体的定位等都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社会司法鉴定机构是为三类诉讼活动提供鉴定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准确把握其性质,有利于顺利进行司法鉴定体制改革,有重点地做好鉴定管理工作。目前,相当多的鉴定管理部门将社会司法鉴定机构定位为商业性服务机构,并按等价交换原则收取鉴定费用。这种做法是与司法鉴定活动的性质、鉴定结论的证据要求以及确保司法公正相矛盾的。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和执法环境条件,并借鉴外国立法经验,社会司法鉴定机构建设应当坚持“公益性为主,盈利性为补充”的原则,并在机构结构与布局、鉴定收费、国家重点扶持等方面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5.
犯罪嫌疑人知悉权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悉权是犯罪嫌疑人应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是程序公正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然而,对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价值以及犯罪嫌疑人究竟可以知悉哪些内容,通过何种程序知悉,知悉权如何得到保障等问题,则鲜有人关注。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完善我国犯罪嫌疑人知悉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简论讯问论辩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讯问论辩是犯罪嫌疑人和讯问人员之间进行的追究与反追究的一种论辩。论辩的成功与否,除了论辩技巧外,论辩双方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原则有:依法原则、平等原则、论点明确原则、理由充分原则、服从真理原则、严密逻辑联系原则。讯问人员只有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在讯问中始终掌握讯问的主动权,取得讯问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羁押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权的侵害,现代法治国家一般都建立了完善的保释制度。与国外的保释制度相比,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的性质更多的是一种“权力制度”,而保释制度的性质是一种“权利制度”。通过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在理论上、立法上还是实践上,取保候审制度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简单的修补就能解决的,只有通过改造现有的取保候审制度,结合国外成熟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释制度才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二难推理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确定犯罪嫌疑人,缩小对犯罪嫌疑人的侦查范围,揭露犯罪嫌疑人谎言等方面,同时也指出了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犯罪嫌疑人的主体性表现为平等权、参与权、救济权有机的权利体系。当前我国在建构和保障犯罪嫌疑人在侦查程序中的主体地位方面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制度和做法对我国犯罪嫌疑人的主体性进行建构:法律上确认犯罪嫌疑人的主体权利,建立司法介入制度,确立侦查谦抑和检察监督侦查的原则和制度。  相似文献   
10.
作者根据担任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辩护律师的体会 ,认为司法实践中把基层党务工作者上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是错误的 ,论文从《刑法》、党章党规及有关司法解释的层面得出基层党务工作者不属《刑法》十三条中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