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7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42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诉讼欺诈行为研究——以刑法为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诉讼欺诈是一种独特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分歧较大。事实上,诉讼欺诈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因而应按诈骗罪定罪量刑。诉讼欺诈行为侵犯双重具体的社会关系,但其直接客体是单一客体。诈骗罪中的被骗人与被害人不必是同一人,但被骗人与财产处分者必须是同一人;在被骗人与被害人不一致的情况下,应当以被骗人为基准来判断处分意思和处分行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府形象传播运作程序或运作过程,可分为五个基本步骤--调研、预测;计划(策划);传播、沟通(政府行为 对行为的解释);反馈、评估;矫正(形象修正).此五个环节相互衔接,不断循环上升,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式运转模式.它体现了政府形象传播流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其核心是: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有效互动(双向模式),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3.
管理“四要素”对管理效能的影响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管理系统过程中存在着四个管理基本要素 ,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互依存发展 ,并通过不同形式共同作用于管理过程和影响管理效能。管理要达到最佳效能 ,就要从体制、机制和人的素质等方面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证明标准是我国刑事证据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证明对象与证明标准不仅一同决定了刑事诉讼活动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且二者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证明对象不同,证明标准也会有所差别。以证明对象为视角,针对不同层次的证明对象,设立不同层次的证明标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扩大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利用政策工具促进就业的增加;实施城镇化战略,为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小企业,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强化就业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动社区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科学合理性问题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为此,科学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合理性模型,试图澄清和解决这一难题。波普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理,科学发展是一个通过猜测与反驳而不断向真理进化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现实发生的案例入手,分析论证了行政取证行为的强制性合法性非独立性处分性与后续行为的相关性补偿性等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从管理法与控权法的比较分析及行政责任制度的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我国行政补偿制度存在缺陷的传统文化因素与现实观念因素,进而提出包括行政取证在内的行政补偿制度完善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制约政策执行成效。欲破除其形式主义,目标群体参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理路径。目标群体参与可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客观实际出发,紧密联系贫困群众,克服政策执行中的“面子工程”现象,真正实现政策目标。目标群体在精准识别阶段整体参与水平偏低、精准帮扶阶段消极被动参与、贫困退出阶段参与功能弱化、脱贫考核阶段参与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引致在克服形式主义方面力有不逮。应在精准识别阶段提升目标群体整体参与水平,精准帮扶阶段提高参与主动性与能力,贫困退出阶段加强参与制度保障,脱贫考核阶段增强参与的有效性,以从根本上治理形式主义这一政策执行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9.
周翔  刘东亮 《法学研究》2020,(1):171-189
文章为谁而写,是法学研究需要解决的基础性命题。从近二十年约2.5万篇法学核心期刊文章的大数据机器学习分类结果看,我国的法学研究成果呈多重目标格局,其中近三成服务于执法机关(包括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同时也有为立法者、执政者建言献策的成果。经检验,目标受众类型的选择与论文的传播能力以及获得基金支持的机会之间有显著相关性。这一决定成果影响力大小的机制迟早会被个体习得并不断强化,成为研究者选择目标受众类型的重要因素。该机制良性运转的关键是处理好学者和实践受众的关系,保持学术研究必要的自主性,警惕学术研究在追逐发表、经济支持时被有关主体“认知俘获”。  相似文献   
10.
犯罪对象概念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发民  康诚 《法学研究》2007,29(5):121-128
刑法学者之所以在不同场合赋予犯罪对象不同含义,是因为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传统犯罪对象概念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必要重构犯罪对象概念,将“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和物”与“犯罪客体的直接物质承担者”两种含义适当分离,在理论上区分为直接犯罪对象与间接犯罪对象,二者作为犯罪实行行为指向的事物,有时可发生部分重合,但功能上并不相同,不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