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我国犯罪过失客观化思潮的反思
引用本文:田宏杰.我国犯罪过失客观化思潮的反思[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2):54-70.
作者姓名:田宏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际反恐新常态及其治理对策”(项目编号:16JJD820017);;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家纵向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法治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XNL004)的研究成果;
摘    要:犯罪过失客观化论虽然从研究范式转型、刑事政策目标、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构造差异、准确认定业务过失犯罪、在监督过失中实现主观归责等方面提出了理据,但是犯罪过失客观化不仅在理论上有可商之处,而且在实践中潜藏着危险。在理论层面,犯罪过失客观化会削弱刑罚的谴责功能,其抽象一般人标准难以维持,并与信赖原则的法理存在冲突。在实践层面,犯罪过失客观化放大了过失犯认定的结果责任倾向,导致出现大量的“将行政违法视为犯罪过失”“将违反公司内部管理规定视为犯罪过失”的现象,造成过失犯的处罚范围不当扩张。犯罪过失的认定思路应当是“客观事实→主观心态→规范评价”,探寻行为人主观心态的步骤不应被省略。在认定行为人的注意义务时,无论行为人的能力高于一般人还是低于一般人,都应当以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人能力作为标准。在此意义上,犯罪过失客观化的反思实际上是对“违法是一般的,责任是个别的”这一命题的反思。这有利于推动刑法学中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走向深入,从而构建中国自主的刑法学体系。

关 键 词:犯罪过失  行为人标准  新过失论  客观归责  主观主义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