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现代与后现代民族志的客观性、主观性与反身性
引用本文:马腾嶽.论现代与后现代民族志的客观性、主观性与反身性[J].思想战线,2016,6(3):7.
作者姓名:马腾嶽
摘    要:追求更合理的民族志方法论与知识论,是西方人类学界半个世纪以来持续努力的目标,詹姆士·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于1988年发表《论民志权威》一文,提出既有的各种民族志理论无法摆脱作者个人主观性,主张应倡导一种更为多声与众声喧哗型的新民族志。2014年,北京大学人类学者蔡华教授为文,从客观论立场撰文对克利福德的观点进行批评。然笔者主张,对于当代社会科学而言,对科学的理解不应再框限于实证主义对于客观性的要求,而应包容对不同形态的知识追求。从单声走向多声民族志,展现后现代研究者面对不同形态知识表现出的更大的反身性、包容与谦卑。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思想战线》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思想战线》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