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部省际联席会议的运行机制及其制度化逻辑——基于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案例分析
引用本文:赵子龙,吴维旭,黄斯嫄.部省际联席会议的运行机制及其制度化逻辑——基于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案例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23(1):70-87.
作者姓名:赵子龙  吴维旭  黄斯嫄
作者单位:1.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院;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背景下提升中越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路径研究”(20YJC790186);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桂教教师〔2022〕60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台湾世代政治态度变动及其对两岸关系综合效应的实证研究”(17BZZ076);清华大学文科自主科研支持专项(2019THZWLJ06)。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联席会议逐渐成为政府推进重大战略或综合性项目的重要工作机制。作为联席会议的重要类型,部省际联席会议一般呈现出怎样的运行机制,其实现制度化运作需要哪些必要的推动因素?论文以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为基础,构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机制的分析框架,并以部省际联席会议作为研究案例,综合运用重点访谈、社会网络分析、政策文本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部省际联席会议的运行机制及其实现制度化运作的基本逻辑。研究表明:第一,在部省际联席会议的府际合作模式中,其运行机制由“自下而上”政策诉求机制和“自上而下”政策制定与执行机制组成。第二,部省际联席会议各参与部门的权力关系呈现多重性;第三,部省际联席会议负有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双重职责;第四,地方发展经济的动机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长期契合,是部省际联席会议持续制度化的基本逻辑;第五,部省际联席会议机制为地方政府有限度地突破行政级别壁垒,获取超出自身行政权限的政策资源提供了结构化的机会。

关 键 词:部省际联席会议  制度性集体行动  府际合作模式  昆山试验区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