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悲剧教育的社会效益——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
引用本文:李迎丰.悲剧教育的社会效益——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J].人民论坛,1995(5).
作者姓名:李迎丰
作者单位:共青团中央宣传部
摘    要:十五年前,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深深扣住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沁满汗珠、鼓着青筋的额,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期劳作而变形的指甲,干裂的嘴唇,残存的牙齿,盛满清水的粗瓷碗,那在烈日下带伤劳作而又无哀怨的充满慈祥的表情,使大学生们的心都颤动了。北大历史系几位学生流着泪说:“想想‘父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发愤读书呢?”南疆戍边的营房内,几个年轻军官把《父亲》贴在墙上,写信并寄钱给罗中立,让他转交给“父亲”。他们说:“为了父亲,死神又算得了什么?”为什么这幅画具有这么震撼人心的力量呢?这实质上就是“悲剧”教育在起作用。 什么是“悲剧”教育呢?就是教育者把美学范畴中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