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传统的“天下共同体”到1946年宪法中的民族——一种观念史的疏理
引用本文:涂四益.从传统的“天下共同体”到1946年宪法中的民族——一种观念史的疏理[J].法学评论,2019,37(4):48-62.
作者姓名:涂四益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摘    要:取代天下主义的民族主义,经历了民族建国主义、民族平等协助主义和民族融合主义三个阶段。民国时期的理论家们则基于不同的民族定义,分别将中国定性为单一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的复合型国家。近代的民族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都忽视了民族共同体之应区别于天下共同体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价值内核的面相,忽视了民族共同体之作为新的人类组织方式的本质。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民族为不具有政治意义的纯粹文化团体,回避中华民族和中华国族的概念,意味着民族主义运动的半途而废。

关 键 词:天下主义  民族  民族主义  公民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