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话语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转型(笔谈) |
| |
作者姓名: | 王中江 陈建华 陈赟 刘大先 吕存凯 |
| |
作者单位: | 1. 北京大学哲学系;2. 复旦大学;3. 复旦大学古籍所;4.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5.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6.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8.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近代中国‘哲学新语汇’的形成及其哲学新知识体系的建立”(21VJXT005)阶段性成果; |
| |
摘 要: | 在近现代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来自西方的各类思想观念经历了“理解”与“消化”,“改装”与“重组”,乃至“创造”与“再生”。伴随中西交汇,思想的种子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直至成长为参天大树,深刻影响并塑造了20世纪中国的现代转型之路。其中,“进化”可归为这样一个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柯林武德指出:“19世纪的后期,进步的观念几乎成了一个信条。”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观念也几乎主宰了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这一原本出自自然科学的理论话语,随着近现代西学东渐和救亡图存浪潮而成为强有力的精神符号,进而构成一种普遍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翻开20世纪的历史,几乎所有中国现代思想和理论建构中都可以看到其或隐或现的身影,正如严复笔下的“以天演为体”。“进化”在中国形成的“次生形态”,既是思想和世界观意义上的,也是整个社会革新意义上的。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中,“进化”与革命、现代化、社会发展等激动人心的概念紧密联系,在历史语境中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绘制了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构成了社会持续演变的思想动力。一方面,“优胜劣败”的危机感被植入国人认知深处,认为中国“必须”且“应该”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