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村庄“中位达标”治理的逻辑及影响
引用本文:金江峰.村庄“中位达标”治理的逻辑及影响[J].探索,2023(1):147-158.
作者姓名:金江峰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43007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党建引领农村合作社发展的益贫效能研究”(22CDJ049),项目负责人:金江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批面上项目“村庄改造中的风险生产与韧性治理研究”(2022M721295),项目负责人:金江峰。
摘    要: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化建设,对制度构建下的村治样态分析,可以在村庄事务的制度化治理视角下展开,考察制度规范对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治理行动的影响。受制度建构负外部性成本与责任“硬约束”等因素的影响,村治实践多呈现“中位达标”治理样态,而非已有研究提出的“竞标”治理或“底线”治理。村庄“中位达标”治理追求的是不冒进、不落后、不过度负累的中间位置排名,具体表现为常规且无量化要求事务的规范对标、常规且有数量要求事务的量化平衡,以及中心工作与重点工作的差异化作为等,遵循的是一种分类达标策略。“中位达标”治理既可能带来村庄治理的“工具主义”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其向“实体化”治理转型。为保证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平稳有序以及弥补“工具主义”治理缺陷,需要推动制度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与基层治理实践的有机融合。在理论层面,“中位达标”治理为当前村治实践提供了新的经验参照,也为学界思考技术治理、政社关系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关 键 词:“中位达标”治理  乡村治理  制度嵌入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