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的历史命运及其逻辑必然
引用本文:韩书堂.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的历史命运及其逻辑必然[J].理论学刊,2012(3):117-122.
作者姓名:韩书堂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美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民族性话语作为一个充满多义性、矛盾性的话语系统,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往往会充满某些尴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话语代表了特定历史条件下自卑与自强的民族矛盾心理,亦决定了文学理论发展上或激进或保守、或中或西、或传统或现代的方向性及资源选择.近代以来,民族性话语呈现出“虚在”与“实存”的三种历史存在形态,事实上展示了由显到隐、走向消弭的发展演变轨迹.在21世纪新的历史语境下,宽广中和的胸襟已经展现,偏激保守的民族性话语必然被中外融通、古今转换的发展路径所取代,进行中西文学理论深层结构的沟通和对接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价值目标和建构模式.

关 键 词:中国文学理论  民族性话语  终结  中和  会通  文化心理图式  转换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