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企业编余职工的善后困境与救济实践——以北京人民印刷厂为中心的微观考察(1949~1957)
引用本文:徐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企业编余职工的善后困境与救济实践——以北京人民印刷厂为中心的微观考察(1949~1957)[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9(2):66-76.
作者姓名:徐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项目: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现当代中国研究平台建设子课题"现当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因过渡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国内一度出现失业高潮。中共与政府从多个渠道疏散失业人员,通过转业与救济相结合,取得一定成效。这一时期失业工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即从国营企业中被编余,因各种原因无法转业或回乡,介于厂方与劳动局之间的一批被编余职工,成为救济工作较难解决的部分。北京人民印刷厂1950年响应政府号召,对1700余人进行编余后,即面临这一难题。除各方分流外,转送劳动局的职工,以及被厂方暂时发给生活补助的老病职工因编余及救济问题与厂方和劳动局发生纠纷。对于这批失业人员,既无法有效转业,也不符合养老条件。政府、厂方对于救济方式与其进行了数个回合的博弈,经过市劳动局的介入及多方解决,历时近7年,该厂编余职工的救济工作宣告结束。"编余风波"的出现及救济工作的解决,一定意义上揭示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企业与劳动局负责人逐渐成熟、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

关 键 词:国营企业  编余人员  劳动保障  公私纠纷  救济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