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医证型的临床客观指标研究
作者姓名:韩永升  饶娆  薛本春  叶群荣  王伟  杜益刚  徐银  韩咏竹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
基金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科研项目(2014lckf02027);安徽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5qn050)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临床客观指标的差异,为HLD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185例未经驱铜治疗的HLD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和中医证型,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客观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证型HLD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血尿酸水平,角膜K-F环阳性率,肝脏超声影像学表现,以及肾脏损伤、腹水和胆囊疾患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HLD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呈现不同的特征性变化。如肝肾不足证者发病最低,病程最短,血尿酸水平最高,角膜K-F环阳性率最低,肝脏超声主要呈现星光点征,肾脏损伤发生率最低。结论 HLD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尿酸水平、角膜K-F环、腹部彩色超声影像学表现对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 键 词:肝豆状核变性  尿酸  K-F环  腹部超声  中医证型  辨证客观化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