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
引用本文:王树人.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2):5-8.
作者姓名:王树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模式,遮蔽了对“主体”本身领悟的可能性。“主体性”肇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德国古典唯心论那里展示为“自我意识的运动”。“主体性”积淀和涵盖全部人性,应当超越德国古典唯心论。作为内涵更为丰富深刻的范畴,“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伴随着对于“生活世界”的重视,而成为新的重要的哲学课题。胡塞尔在“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思想中突出“交往”和“有效性”,开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先河。从“语义学”转向“语用学”理解“主体间性”,并强调“以言行事”,才能真正进入实际的“交往”和“主体互动”,从而营造出主体间得到共识和沟通的语境。

关 键 词:主体  主体性  自我意识  主体间性
文章编号:1009-8860(2002)02-0005-04
修稿时间:2002年3月21日

Reflection on Subject, nature and inner nature of Subject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