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下)
引用本文:张伟仁.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下)[J].中外法学,2011,0(1):6-23.
作者姓名:张伟仁
作者单位:台湾中研院;
摘    要:在上篇全景性描绘中国法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长卷中思想家、统治者、一般人民以及法律专业人士的角色与作用的基础上,本文从法律、制度、实践和法理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法文化的特点,提出并回答了诸多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典里有"律"和许多其它名目的条文?为什么刑法里既有许多非常繁琐具体的条文,又有若干内容极其概括抽象的"补遗条文"?为什么允许"比附援引"?为什么民事法律极为简略,人们的民事作为都以什么为依据?为什么强调自白、服辩、认罪,允许刑讯,却不允许律师辩护,禁止"越诉"而又允许"京控"和"扣阍"?"秋审"、"勾决"的意义何在?民间援用的民事规范是谁,依什么程序订立?为什么政府允许民间团体的存在?州县数量有限的司法人员是否能够胜任司法?程序法不够严密时何以救济司法权的滥用?证据法不完备时案件的真相怎样才能理清?民事案件的审理依据何在?道德与法律、家族、社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定位?传统中国有没有"人权"与"法治"的观念?"情"、"理"的具体内涵及其冲突解决机制、道德、情理与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关 键 词:法文化  法律  制度  实践  法理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外法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外法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