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学章程视域下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解读与实践思辨
引用本文:周胜林,袁征.大学章程视域下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解读与实践思辨[J].工会论坛,2014(6).
作者姓名:周胜林  袁征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企业群体性劳资冲突的嬗变机理与协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CGL07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ZR2011GQ003);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编号:1201051C);山东工商学院2013年青年专项基金
摘    要:高校劳动关系主体包括高校及其所属组织部门、教职工及其代表者工会。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就是教职员工与高校在教育管理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建立的人与人(自然人、法人)、人与组织(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人与物(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学校与外界(社会、国家、国际)的和谐关系。和谐的高校劳动关系可以促使高校优化内部治理机制,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持续地面向社会、面向国家、面向世界履行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理论解读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括1.秩序观,即高校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以劳动关系主体为核心,借由劳动关系客体达到动态有序平衡的状态。2.功能观,即大学章程对劳动关系主体、客体等每一个部分的系统阐释具有明显的目的指向性,即通过章程指导和规范高校劳动关系有序稳定并保障其发展。3.交换观,即大学章程通过明晰教职员工和学校的权利义务,对教职员工和学校之间的劳动交换予以规范,并以平等交换为底线维系、发展高校劳动关系。4.互动观,即人的发展是内部个体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共同作用的过程。大学章程界定高校与教职员工、社会、政府的关系,明确教职员工对学生、学校的责任以及外界交流合作规则都可以理解为对高校劳动关系互动的指导。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建构的实践路径就是关注教职员工权益,确保职工得到实惠;完善高校民主管理,夯实学校办学效益;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助力社会安定祥和;立足科教兴国规划,创新人才强国机制;放眼全球教育竞争,调控人才国际战略。

关 键 词:大学章程  高校和谐劳动关系  教育服务职能  办学水平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