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适用程序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实践的比较考察
作者姓名:吴啟铮刘晓薇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法律系;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公众参与型社区矫正的理论与立法研究”(项目编号:2017BFX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我国的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通过各地的试点探索而得以逐步兴起。通过对国内社会观护制度的立法沿革和50余地社会观护的实践情况的梳理和对比发现,2020年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初步确立的社会观护制度存在适用对象狭窄、专业性实施主体缺位、前置程序缺失、实施程序正当化不足、观护措施层次性不足、社会参与角色和路径尚待明确等问题。对此,构建社会观护适用程序应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个别处遇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分级衔接原则,同时应从社会观护的适用对象、决定主体、实施主体、强制报告机制、社会调查制度、听证程序、转处分流程序、分级措施、恢复性司法、变更与终结等方面加以进一步完善。

关 键 词:未成年人社会观护  少年司法模式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