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危险的现实化理论在我国的司法运用
作者姓名:孙运梁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刑法修正的理论模型与制度实践研究”(16ZDA061)之子课题四“刑法修正视野下的刑法改革与制度实践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类型化研究”(YWF-19-BJ-W-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在因果流程中,如果实行行为能够被评价为危险现实化了,就能够肯定事实性因果关系和结果归责。危险的现实化包括直接实现型与间接实现型。前者包括不受介入因素干扰的直接实现与受到介入因素干扰的直接实现。后者是指实行行为的危险以介入因素为媒介而得以现实化,包括介入被害人行为、第三人行为、行为人行为。若能够评价为介入因素是实行行为所诱发的,实行行为内含引发介入因素的危险,且介入因素并非异常,就意味着实行行为的危险最终在危害结果中现实化了。通过对危险现实化判断的类型化,建立刑法结果归责的判断模型,是将外来理论学说在我国本土化努力的一部分。

关 键 词:危险的现实化  直接实现  间接实现  司法运用  本土化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