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群体极化、二阶多样性与制度安排——读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
引用本文:程岩.群体极化、二阶多样性与制度安排——读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J].环球法律评论,2011,33(6).
作者姓名:程岩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    要:群体极化是一种持有相同倾向的人在群体讨论结束之后,更趋向保持原有观点且变得更为极端的社会现象。群体极化形成于社会隔离机制与群体的自我确信和确认。促成群体极化的社会心理学诱因源于新的信息交流,而名誉感、舌战优势、抱有偏见的辩论、退出机制、社会压力、权威结构、具体境遇、群体思维等促使群体极化的进一步发展。群体极化遍布社会政治领域,它们绝非无理性的冲动,而是在社会隔离机制的诱发下理性的自我选择与自我强化。因此,防止群体极化就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压制办法,而是循着群体极化得以产生的制度机理入手,通过导入群体内的一阶多样性和群体之间的二阶多样性,形成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开放社会辩论空间和强化自由信息交换机制,形成有效的制约与平衡制度,防止群体极化向极端主义的有害化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循传统或体验、评估特定后果,简单粗暴地铲除群体极化。

关 键 词:群体极化  极端主义  群体思维  社会串联  二阶多样性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