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悲情自我认同
引用本文:江琴.论中国古代文人的悲情自我认同[J].学习月刊,2006(24).
作者姓名:江琴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04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自我认同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却不是一个现代的问题。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有如何确定自我同一性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文人得不到现实的认可,只能在文学的寻求中实现自我价值,确定自我,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对现实的超越。1、浓郁不尽的伤春悲秋。《诗经·七月》是第一首伤春诗,《楚辞·九辩》是悲秋文学的始祖。自此,伤春悲秋成为古代文人恒久的情结。李白《愁阳春赋》:“试登高而望远,痛切骨而伤心;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雪;兼万情之悲欢,兹一感于芳节。”萧绎《金楼子·立言》:“捣衣清而彻,有悲人者,此…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