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学生自律意识薄弱和自律能力差根源考察
引用本文:陈金波.大学生自律意识薄弱和自律能力差根源考察[J].求实,2003(Z1):243-244.
作者姓名:陈金波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
摘    要:自律是一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运用内化了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要求人们无论是在有人监督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去为人处事,这是一种完全自觉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严格的自律精神,是一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突出的品格特征。在学生工作中,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道德与行为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自律的基本含义 自律,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某一行为是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准则。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通过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可见,自律是指不因外在因素和外在力量的影响,而根据自己的“良心”、“信念”,为实现一定的价值或利益而自觉调控自己行为的修养,属于内在因素和内在力量。自律要求人们更多的是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作为行为选择的约束力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