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之路
引用本文:宋文琴.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之路[J].理论与当代,2021(1):60-61.
作者姓名:宋文琴
作者单位:中共遵义市播州区委党校
摘    要:在黔北播州西部的莽莽大山深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团结村,因其有一条堪称“天渠”的人工水渠——“大发渠”而声名远播。这是由当时的村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峭壁上凭借原始古老的工具开凿出总长近10公里的“生命之渠”,彻底改变了这里“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窘境。然而,这里由于远离城市、交通不便、自然环境较差等原因,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还很低。2016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0元,贫困发生率为31.8%,是典型的省级深度贫困村。

关 键 词:贫困发生率  人均可支配收入  整体生活水平  深度贫困村  自然环境  村支书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